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东家丘

东家丘

《书言故事.师儒类.东家丘》注引《孔子家语》曰:“孔子西家有愚夫,不能识孔子是圣人,乃曰:‘彼东家丘,吾知之矣。’”

传说孔子的西邻不知孔子的才学和名望,故随口称之为:“东家丘”。后遂用为不识贤者的典故,也可用称多智之人的典故。

三国志.魏书.邴原传》斐松之注引《(邴)原别传》:“君乡里郑君,……诚学者之师模也。君乃舍之,蹑屣千里,所谓以郑为东家丘者也。”宋.王之道《和江和仲司理喜雨》诗:“老蟾宿毕君知否?欲烦更问东家丘。”


偏正 传说孔子的西邻不知孔子有学问,常称孔子为“东家丘”。后用以表示对邻近的学者缺乏认识了解。唐兰《古文字学导论·引言》:“近来学术界有一种风尚,崇信异国人所做的中国学术研究,而把自己的专门学者看成‘~’。”△多用于学术评价方面。


【典源】 《三国志·魏书·邴原传》裴松之注引《邴原别传》 曰:“ (邴原)欲远游学,诣安丘孙崧。崧辞曰:‘君乡里郑君 (玄),君知之乎?’原答曰:‘然。’崧曰:‘郑君学览古今,博闻强识,钩深致远,诚学者之师模也。君乃舍之,蹑屣千里,所谓以郑为东家丘者也。君似不知而曰然者,何?’” 《文选·陈琳〈为曹洪与魏文帝书〉》:“怪乃轻其家丘,谓为倩人。”张诜注:“鲁人不识孔子圣人,乃云:‘我东家丘者,吾知之矣。’言轻孔丘也。”北齐·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慕贤》:“世人多蔽,贵耳贱目,重遥轻近。少长周旋,如有贤哲,每相狎侮,不加礼敬; 他乡异县,微藉风声,延颈企踵,其于饥渴。校其长短,核其精粗,或彼不能如此矣。所以鲁人谓孔子为东家丘。”

【今译】 三国时邴原想去远处游学,求见安丘孙崧。孙崧辞让说:“您同乡郑玄君,您知道吗?”邴原答:“知道。”孙崧说:“郑君学通古今,博闻强记,宏大精深,实在是学者的良师楷模。您不去从师,却跋涉千里而来,所谓以郑君为东家丘了。您好像不明白还回答‘知道’,为什么?”孔子是鲁人,而鲁人却不把孔子当作贤人,说:“我东邻的孔丘吗,我早知道了。”带着轻视孔丘的意思。《颜氏家训》说:“世人贵耳贱目,重远轻近,对于熟悉的人,尽管是贤哲,也不加尊重; 而对外地的人,听到一点名声,就如饥似渴地去趋奉。究其真实,实际上还比不上熟悉的人。这就像鲁人称孔子为东家丘一样。”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指人浅陋无知,不识贤人才士。

【典形】 不知丘、东家丘、家丘、鲁东家、笑东家、东家著孔丘、敬东家。

【示例】

〔不知丘〕 宋·苏轼《代书答梁先》:“鲁人岂独不知丘, 蹸藉夫子无罪尤。”

〔东家丘〕 唐·李白《送薛九被谗去鲁》:“宋人不辨玉,鲁贱东家丘。”清·丘逢甲《东山酒楼放歌》:“人师我愧东家丘,儒书无能解国忧。”

〔家丘〕 唐·高适《别从甥万盈》:“宅相予偏重,家丘人莫轻。”

〔鲁东家〕 宋·刘筠《属疾》:“职清唐内相,宅僻鲁东家。”

〔笑东家〕 明·高启《秋日江居写怀》之七:“薄俗相轻吾敢怨,鲁人犹自笑东家。”


【词语东家丘】  成语:东家丘汉语词典:东家丘

猜你喜欢

  • 夤缘

    攀附上升,比喻靠趋炎附势来取得官职或地位。《旧唐书.令狐楚牛僧孺传》:“乔松孤立,萝茑夤( ㄧㄣˊ yín 寅)缘,柔附凌云,岂曰能贤!”萝茑:女萝和茑,两种都是藤蔓的寄生植物。【词语夤缘】   

  • 山阴道间

    同“山阴道上”。宋 张履信《柳梢青》词:“行云掩映春山。真水墨、山阴道间。”

  • 五字擢英材

    晋 郭颁《魏晋世语》:“司马景王命中书郎虞松作表,再呈不可,意令松更动之,经时竭思不能改,心有忧色……会(钟会)取草视,为定五字。松悦服,以呈景王。景王曰:‘不当尔耶?’松曰:‘钟会也。’王曰:‘如此

  • 仙骥

    《艺文类聚》卷九十引《相鹤经》:“鹤,阳鸟也,而游于阴。盖羽族之宗长,仙人之骐骥也。”后因以“仙骥”美称鹤。宋黄庭坚《倦鹤图赞》:“伟万里之仙骥,羾九关而天翱。”【词语仙骥】   汉语大词典:仙骥

  • 祖龙之虐

    源见“祖龙”、“焚书坑儒”。指秦始皇焚书坑儒。《聊斋志异.书痴》:“异史氏曰:天下之物,积则招妒,好则生魔:女之妖,书之魔也。事近怪诞,治之未为不可;而祖龙之虐,不已惨乎!”偏正 祖龙,秦始皇。秦始皇

  • 不一而足

    原为称美吴公子季札之词,后则泛指某种不好的言行,屡见不鲜。季札是吴王寿梦幼子。寿梦死前,遗命传位季札,而他却坚辞不受,以此扬名列国。公元前544年,他代表吴国出聘鲁国。鲁国《春秋》记载为,“吴子使札来

  • 三窟狡

    源见“狡兔三窟”。喻指多种为己安身立命、避祸求福的谋略。清李渔《获兔》诗:“非无三窟狡,人生又何常?”

  • 画壁旗亭

    源见“旗亭画壁”。借指文人诗酒之会。阳兆鲲《次韵和石子留溪雅集图题句》:“只愁画壁旗亭会,未共狂奴杜牧之。”

  • 触龙鳞

    同“犯鳞”。《后汉书.李云传》:“故敢触龙鳞,冒昧以请。”唐白居易《赠江州李十使君员外十二韵》:“仰头惊凤阙,下口触龙鳞。”【词语触龙鳞】   汉语大词典:触龙鳞

  • 成风斤

    源见“郢匠挥斤”。形容精湛的技艺。唐李白《古风》之三五:“安得郢中质,一挥成风斤。”【词语成风斤】   汉语大词典:成风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