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东家丘

东家丘

《书言故事.师儒类.东家丘》注引《孔子家语》曰:“孔子西家有愚夫,不能识孔子是圣人,乃曰:‘彼东家丘,吾知之矣。’”

传说孔子的西邻不知孔子的才学和名望,故随口称之为:“东家丘”。后遂用为不识贤者的典故,也可用称多智之人的典故。

三国志.魏书.邴原传》斐松之注引《(邴)原别传》:“君乡里郑君,……诚学者之师模也。君乃舍之,蹑屣千里,所谓以郑为东家丘者也。”宋.王之道《和江和仲司理喜雨》诗:“老蟾宿毕君知否?欲烦更问东家丘。”


偏正 传说孔子的西邻不知孔子有学问,常称孔子为“东家丘”。后用以表示对邻近的学者缺乏认识了解。唐兰《古文字学导论·引言》:“近来学术界有一种风尚,崇信异国人所做的中国学术研究,而把自己的专门学者看成‘~’。”△多用于学术评价方面。


【典源】 《三国志·魏书·邴原传》裴松之注引《邴原别传》 曰:“ (邴原)欲远游学,诣安丘孙崧。崧辞曰:‘君乡里郑君 (玄),君知之乎?’原答曰:‘然。’崧曰:‘郑君学览古今,博闻强识,钩深致远,诚学者之师模也。君乃舍之,蹑屣千里,所谓以郑为东家丘者也。君似不知而曰然者,何?’” 《文选·陈琳〈为曹洪与魏文帝书〉》:“怪乃轻其家丘,谓为倩人。”张诜注:“鲁人不识孔子圣人,乃云:‘我东家丘者,吾知之矣。’言轻孔丘也。”北齐·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慕贤》:“世人多蔽,贵耳贱目,重遥轻近。少长周旋,如有贤哲,每相狎侮,不加礼敬; 他乡异县,微藉风声,延颈企踵,其于饥渴。校其长短,核其精粗,或彼不能如此矣。所以鲁人谓孔子为东家丘。”

【今译】 三国时邴原想去远处游学,求见安丘孙崧。孙崧辞让说:“您同乡郑玄君,您知道吗?”邴原答:“知道。”孙崧说:“郑君学通古今,博闻强记,宏大精深,实在是学者的良师楷模。您不去从师,却跋涉千里而来,所谓以郑君为东家丘了。您好像不明白还回答‘知道’,为什么?”孔子是鲁人,而鲁人却不把孔子当作贤人,说:“我东邻的孔丘吗,我早知道了。”带着轻视孔丘的意思。《颜氏家训》说:“世人贵耳贱目,重远轻近,对于熟悉的人,尽管是贤哲,也不加尊重; 而对外地的人,听到一点名声,就如饥似渴地去趋奉。究其真实,实际上还比不上熟悉的人。这就像鲁人称孔子为东家丘一样。”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指人浅陋无知,不识贤人才士。

【典形】 不知丘、东家丘、家丘、鲁东家、笑东家、东家著孔丘、敬东家。

【示例】

〔不知丘〕 宋·苏轼《代书答梁先》:“鲁人岂独不知丘, 蹸藉夫子无罪尤。”

〔东家丘〕 唐·李白《送薛九被谗去鲁》:“宋人不辨玉,鲁贱东家丘。”清·丘逢甲《东山酒楼放歌》:“人师我愧东家丘,儒书无能解国忧。”

〔家丘〕 唐·高适《别从甥万盈》:“宅相予偏重,家丘人莫轻。”

〔鲁东家〕 宋·刘筠《属疾》:“职清唐内相,宅僻鲁东家。”

〔笑东家〕 明·高启《秋日江居写怀》之七:“薄俗相轻吾敢怨,鲁人犹自笑东家。”


【词语东家丘】  成语:东家丘汉语词典:东家丘

猜你喜欢

  • 杜撰

    宋.王楙《野客丛书》卷二十:“杜默为诗多不合律,故言事不合格者为杜撰……然仆又观俗有杜田、杜园之说,杜之云者,犹言假耳。如言自酿薄酒则曰杜酒。”相传古时有个叫杜默的人,做诗多不合乎格律,因此后来把做事

  • 澹台璧

    源见“斩蛟破璧”。比喻美玉。南朝 梁何逊《和刘谘议守风》:“本惭佽飞剑,宁慕澹台璧?”

  • 书圣

    谓于书法造诣极高的大书法家。如晋代的王羲之。《南史.王志传》:“志善草隶,当时以为楷法。齐游击将军徐希秀亦号能书,常谓志为‘书圣’。”【词语书圣】   汉语大词典:书圣

  • 名驹千里

    同“千里驹”。清 黄鷟来《送张孝永回开封》诗:“驯雉多年推大尹,名驹千里岂常儿。”

  • 刻画毋盐

    同“刻画无盐,唐突西施”。宋陈亮《桂枝香》词:“做数珠见,刻画毋盐唐突。”

  • 囊萤

    同“囊萤照读”。南唐李中《送相里秀才之匡山国子监》诗:“已能探虎穷骚雅,又欲囊萤就典坟。”【词语囊萤】   汉语大词典:囊萤

  • 药石之言

    《左传.襄公二十三年》:“臧孙曰:‘季孙之爱我,疾疢(音chèn,热病)也。孟孙之恶我,药石(治病的药物和砭石,泛指药物)也。美疢不如恶石。’”后因以“药石之言”用为比喻规劝别人改正过失的良言的典故。

  • 未知鹿死谁手

    鹿:指猎取的对象,常比喻政权或其他胜利果实。语本《汉书.蒯通传》:“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。”颜师古注引张晏曰:“以鹿喻帝位。” 不知道最后胜利属于谁。语出《晋书.石勒载记下》:“勒因飨酒酣,笑曰:‘朕

  • 季子田

    源见“苏秦六印”。泛指足供温饱的田产。唐权德舆《数名诗》:“一区扬雄宅,恬然无所欲。二顷季子田,岁晏常自足。”

  • 蒸食哀梨

    比喻不辨东西好坏而随意糟蹋。宋陆游《齿痛有感》诗: “眼暗头童负圣时,齿牙欲脱更堪悲。暮年渐解人间事,蒸食哀梨亦自奇。” ●南朝宋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轻诋》: “桓南郡每见人不快,辄嗔云: ‘君得哀家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