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偃武修文

偃武修文

指停止战争并从事振兴文教礼乐的活动。周武王灭商之后,回到自己的首都丰邑。从此,他决定不再进行战争而振兴礼乐。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,他下令把战马通通赶到华山之南,把牛群驱放到华山以东的桃林。

【出典】:

尚书·武成》:“王来自商,至于丰。乃偃武修文,归马于华山之阳,放牛于桃林之野,示天下弗服。”

【例句】:

汉·桓谭《新论·识通》:“(汉文帝)即位而偃武修文,施布大恩,欲息兵革,与匈奴和亲。” 鲁迅《二心集·知难行难》:“中国向来的老例,做皇帝做牢靠和做倒霉的时候,总要和文人学士扳一下相好,作牢靠的时候是偃武修文,粉饰粉饰。”


并列 偃,停止;修,修明、提倡。停止武备,提倡文教。语出《尚书·武成》:“王来自商,至于丰,乃偃武修文。”《三国志·魏书·三少帝传》:“朕以不德,讬于王公之上,夙夜战战,忘寝与食。今欲~,以崇大化。”△旧多用于国家大政方面。→投戈讲艺 ↔穷兵黩武。 也作“修文偃武”、“偃兵修文”、“偃武崇文”、“偃武觌文”、“偃武兴文”、“偃武行文”。


【词语偃武修文】  成语:偃武修文汉语词典:偃武修文

猜你喜欢

  • 蛇无头不行

    比喻结党横行的人,没有元凶就作不起恶来。参见“雀儿参政”条。【词语蛇无头不行】  成语:蛇无头不行汉语大词典:蛇无头不行

  • 仲颖残忍

    《三国志.魏书.董卓传》:“董卓字仲颖,陇西临洮人也。”“卓性残忍不仁,遂以严刑胁众,睚眦之隙必报,人不自保。”东汉.董卓字仲颖,他生性残忍,报复心极强,为官施政,常以严刑慑服众庶。唐.卢照邻《咏史四

  • 接淅

    《孟子.万章下》:“孔子之去齐,接淅而行。”朱熹集注:“淅,渍米水也。渍米将炊,而欲去之速,故以手承水取米而行,不及炊也。”谓因离去匆促,不及煮饭,带了淘好的米就出走。后因以“接淅”谓坐不安席,来去匆

  • 味如鸡肋

    鸡肋:鸡的肋骨。比喻无多大意味而又不忍舍弃的东西。“味如鸡肋”形容犹豫不决,进退两难。有时也比喻干某件事没有多大意义,准备放弃。杨修(175-219年),字德祖,弘农华阴(今陕西省华阴县)人,出身名门

  • 桓山之泣

    同“桓山之悲”。《梁书.元帝纪》:“惵惵黔首,路有衔索之哀;蠢蠢黎民,家陨桓山之泣。”【词语桓山之泣】  成语:桓山之泣汉语大词典:桓山之泣

  • 黄河清

    《易乾凿度》(按:《乾坤凿度》为《易纬》八种之一,分“乾凿度”和“坤凿度”二卷):“圣人受命,瑞应先见于河,河水先清,清变白,白变赤,赤变黑,黑变黄。各三日。”黄河水平日浑浊,难见有水清之日。古人以黄

  • 读书破万卷

    极言读书之多,比喻博学精通。唐代杜甫《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》:“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。’”其他 形容博览群书,学识渊博。唐·杜甫《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》:“~,下笔如有神。”※卷,书籍的册本或篇章。

  • 缄口

    源见“三缄其口”。谓闭口不言。汉蔡邕《铭论》:“周庙金人,缄口以慎。”隋王通《中说.礼乐》:“汝将闭门却扫欤?不知缄口而内修也。”【词语缄口】   汉语大词典:缄口

  • 他乡逢故

    见“他乡遇故知”。《隋唐演义》97回:“表兄昔日既有桑间之喜,今又~,极是奇遇。”

  • 狐朋狗友

    比喻勾结在一起的坏人或吃喝玩乐、不干正经事的朋友。《红楼梦》第十回:“恼的是那狐朋狗友,搬弄是非,调三窝四。”周立波《暴风骤雨》第一部五:“老孙头冲着他脸说:‘谁推你当主任的?你们几个狐朋狗友,耗子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