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公车上书

公车上书

公车:官署名。汉卫尉下属机构,设公车令,掌宫殿中司马门之警卫,并负责以公车接送被征召者、应举者、上书者。故称上书言事或入京请愿为“公车上书”。此典指东方朔初到长安(今陕西西安),即上书言事。后以此典形容大臣向皇帝上书言事;或特指入京会试之举人上书言事。东方朔(前154年——前93年),字曼倩,平原厌次(今山东陵县东北)人。性诙谐滑稽,善辞赋。汉武帝初即位,征举方正贤良材力之士,东方朔爱好古代流传之书籍和儒家经学,广泛地阅览许多诸子百家之书。东方朔初到长安时,就到公车官署上奏章给汉武帝。

【出典】:

史记》卷126《滑稽列传·东方朔》3205页:“武帝时,齐人有东方生(东方先生)名朔,以好古传书,爱经术,多所博观外家之语(即“外家传语”)。朔初入长官,至公车上书。”

【例句】:

汉·班固《汉书·张敞传》:“天子思敞功效,使使者即家在所召敞。敞……即装随使者诣公车上书。” 吴玉章《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》:“正在北京会试的各省举子也纷纷集会、请愿,康有为即曾联络其中的一千余人,举行了著名的‘公车上书’。”


偏正 公车,本汉代官署名,其职掌之一是以公家车马接送被征召者、应举者和上书者,并加以接待;后因而也代指举人入京应试。旧指入京请愿或上书言事。语出《史记·东方朔传》:“朔初入长安,至公车上书,凡用三千奏牍。”《孽海花》32回:“割台原是不得已之举,台民不甘臣日,~反抗,列名的千数百人。”△用于诚劝。


【词语公车上书】  成语:公车上书汉语词典:公车上书

猜你喜欢

  • 孙生啸

    同“孙登啸”。元袁桷《次韵伯庸画松十韵》:“恋乡思海 岱,封爵鄙云亭。月落孙生啸,天寒屈子醒。”

  • 虎卑势,貍卑身

    养精蓄锐,准备袭击的意思。《吴越春秋.勾践入臣外传》:“夫虎之卑势,将以有击也。貍之卑身,将求所取也。”意为老虎作卑下的姿势,是准备袭击,貍弯屈身子,是准备攫取东西。

  • 人不学,不知道

    见〔玉不琢,不成器;人不学,不知道〕。

  • 折鼎覆?

    《易.鼎》:“鼎折足,覆公?,其形渥,凶。”孔颖达疏:“?,糁也,八珍之膳,鼎之实也。鼎足既折,则覆公?……施之于人,知小而谋大,力薄而任重,如此必受至辱,灾及其身也,故曰其形渥,凶。”后以“折鼎覆?

  • 室无长物

    源见“平生无长物”。形容生活简朴。宋陆游《初夏》诗之二:“室无长物惟空榻,头不加巾但小冠。”【典源】《世说新语·德行》:“王恭从会稽还,王大看之。见其坐六尺簟(diàn),因语恭:‘卿东来,故应有此物

  • 耳旁风

    同“耳边风”。《红楼梦》八回:“我平日和你说的,全当耳旁风;怎么他说了你就依,比圣旨还快呢!”见“耳边风”。《红楼梦》21回:“比不得你,拿着我的话当~,夜里说了,早起就忘了。”【词语耳旁风】  成语

  • 干将与莫邪

    《太平御览》卷三四三引《吴越春秋》:“干将者,吴人,与欧冶同师俱作剑。前献剑一枚,阖闾得而宝之,以故使干将造剑二枚,一曰干将,二曰莫耶。”事又见《搜神记》卷十一,《列异传》亦载其事,情节稍异。莫邪为干

  • 华玉刻姬

    《太平御览》卷八十二“皇王部七”引《纪年》曰:‘后桀(即夏桀,为夏后氏末代亡国之君)命扁(扁,桀的带兵将领)伐山民(《楚辞.天问》所谓‘伐蒙山’即此),《艺文类聚》卷八十三引《纪年》作‘伐珉山’(《太

  • 三壶

    同“三山”。宋苏轼《予初谪岭南过田氏水阁今复过之戏留一绝》:“独秀江南知有意,要三二别四三壶。”【词语三壶】   汉语大词典:三壶

  • 掇青拾紫

    源见“取青拾紫”。谓获取高官显位。《歧路灯》五二回:“况你颇有聪明,实指望掇青拾紫,我问你,至今功名如何?”并列 青、紫,汉时公卿所佩或青或紫的绶带。指获取官位。《歧路灯》52回:“况你颇有聪明,实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