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出尔反尔

出尔反尔

原指你怎样对人,人也怎样对你。现指言行前后矛盾,反复无常。邹国跟鲁国打仗,邹穆公问孟子,在这次战争中,我的将官死了三十三人,老百姓谁也不去救援,真是可恶。杀了他们吧,杀不胜杀;不杀他们罢,他们瞪着眼睛坐视不管,着实可恨。您看怎么办?孟子说,在灾荒年月,您的百姓年老体弱的大批死亡,只好把遗骸扔到山沟里。再加上壮年人四处逃亡,总数将近千人。而大王您却粮仓饱满,国库充实,主管官员也不把这种严重灾情向您报告。他们高高在上,不仅不关心人民疾苦,而且还残害人民。曾子说过,要警惕呀,要警惕呀!你怎样对待人家,人家便会怎样对待你。过去邹国官员是那样残酷无情地对待百姓,今后百姓只要一有机会,就会以同样手段回敬那些长官了。您别责怪他们。只要您实行仁政,那么,老百姓便会敬爱君主和长官,并乐意为他们献出自己的生命了。

【出典】:

孟子·梁惠王》下:“邹与鲁讧。穆公问曰:‘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,而民莫之死也。诛之,则不可胜诛;不诛,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,如之何则可也?’孟子对曰:‘凶年饥岁,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,壮者散而之四方者,几千人矣;而君之仓廪实,府库充,有司莫以告,是上慢而残下也。曾子曰:‘戒之戒之,出乎尔者,反乎尔者也。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。君无尤焉。君行仁政,斯民亲其上,死其长矣。’”

【例句】:

宋·范仲淹《窦谏议录》:“阴阳之理,大抵不异,为善为恶,出尔反尔,天网恢恢,疏而不漏。” 茅盾《霜月红于二月花》:“我们可要讲究亲疏,着重情谊,辨明恩仇,不能那么出尔反尔。”


其他 你如何对待别人,别人也如何对待你。后指言行反复无常,语本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出乎尔者,反乎尔者也。”梁晓声《民选》:“再巧舌如簧地张嘴,~,背信弃义,也无法将‘民选’在即节骨眼儿上的退出说成是种勇退而不是缩退啊!”△贬义。描写说话不讲信用。→出乎反乎 反复无常 ↔言行一致 言而有信 言之凿凿


解释你如何对待别人,别人就会如何对待你。后常用来指前后言行自相矛盾,反复无常。

出处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曾子曰:‘戒之戒之!出乎尔者,反乎尔者也。’”

战国时期,邹国同鲁国发生了冲突。邹国国君邹穆公问孟子:“这次冲突,我的官吏牺牲了三十三个,老百姓却没有一个肯为他们效死的。杀了他们吧,杀不了那么多;不杀吧,他们眼看着自己的长官被杀却不去营救,实在可恨。您说,怎么办才好?”

孟子回答说:“灾荒之年,您的百姓,年老体弱者饿死沟壑,年轻力壮四处逃荒的有几千人,但您的谷仓中堆满了粮食,库房中装满了宝物。对这种情况,有关官吏谁也不来报告,这属于身居上位者骄横淡漠,残害百姓啊!曾子曾经说:‘警惕啊,警惕!你怎样对待别人,别人就会怎样回报你。’现在,您的百姓得到了报复的机会,您不要责怪他们。您如果施行仁政,您的百姓自然会爱护他们的上级,情愿为他们的长官牺牲。”


【词语出尔反尔】  成语:出尔反尔汉语词典:出尔反尔

猜你喜欢

  • 王褒柏惨

    同“王裒泪”。唐李瀚《蒙求》:“王褒柏惨,闵损衣单。”

  • 雕龙绣虎

    源见“雕龙”、“绣虎”。赞美人长于文辞。明屠隆《昙花记.本传开宗》:“身在清虚府,须不是当日雕龙绣虎。”并列 比喻写作诗文豪放雄健。明·王世贞《桑民怿》:“桑民怿才名噪一时,几有~之称,此卷为盛秋官书

  • 丁年

    《文选.李陵.答苏武书》:“丁年奉使,皓首而归。”李善注:“丁年,谓丁壮之年也。”按《史记.律书》:“丁者,言万物之丁壮也。”故丁年为丁壮之年,李善注即据此。又称成年的男子为“丁男”,成年的女子为“丁

  • 悖入悖出

    《礼.大学》:“贷悖而入者,亦悖而出。”后因称财物获得不以正道,又被人巧夺或浪费以尽者为悖入悖出。并列 收入不正者,一定受到不正当的损失。也指胡乱得到的钱,又胡乱地花去。语本《礼记·大学》:“言悖而出

  • 桓魋欲杀孔子

    《史记.孔子世家》:“孔子去曹适宋,与弟子习礼大树下。宋.司马桓魋欲杀孔子,拔其树。孔子去。”魋,音tuī。宋国司马桓魋仇恨孔子欲杀之。后以此用为仁人君子遭人仇恨遇险之典。《文选》卷五三李萧远《运命论

  • 玉柱擎天

    源见“擎天柱”。喻栋梁之材,可任天下大事。元本高明《琵琶记.新进士宴杏园》:“乾坤正,看玉柱擎天又何用?”主谓 擎,举起。栋梁之材可任天下大事。元·高明《琵琶记·新进士宴杏园》:“乾坤正,看~又何用?

  • 淮南桂树

    汉.淮南小山《楚辞.招隐士》:“桂树丛生兮山之幽,偃蹇连蜷兮枝相缭。”淮南小山系指汉时淮南王刘安招怀天下俊伟之士,誉之为“大小山”。桂树,这里系指代隐士。淮南桂树系指有才干而隐居山林的贤士,后亦以此为

  • 陈蕃一室

    南朝.宋.范晔《后汉书.陈蕃传》:“(陈)蕃年十五,尝闲外一室,而庭宇芜秽。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,谓蕃曰:‘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?’蕃曰:‘大丈夫处世,当扫除天下,安事一室乎!’勤知其有清世志,甚奇之。

  • 荆卿

    源见“燕市悲歌”。指荆轲。北周庾信《咏怀》之十:“李陵从此去,荆卿不复还。”亦指行险之人。梁启超《上粤督李傅相书》:“公试一自思,则尽其全力为若曹作荆卿,于公何利焉?”【词语荆卿】   汉语大词典:荆

  • 禹疏仪狄

    源见“大禹恶酒”。谓戒酒。《镜花缘》三八回:“当日禹疏仪狄,绝旨酒,今林兄把酒视为毒药,如此说来,尊驾又学大禹行为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