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夸父逐日

夸父逐日

夸父,古代神话人物。夸父逐日,表现了古代人类战胜自然的信念。后人常以此形容敢于同大自然搏斗的牺牲精神。夸父立志要追赶太阳,一直赶到太阳的入口处。太阳烤得他渴得难受,不得不就饮于黄河、渭水。仍不解渴,打算继续北行饮大泽之水,在没有到达目的地时,就渴死了。他扔下的手杖,被尸体的血肉所浸灌,变成了一片树林,叫作邓林,邓林宽广不下数千里。

【出典】:

列子·汤问》:“夸父不量力,欲追日影。逐之于隅谷之际。渴欲得饮,赴饮河,渭;河、渭不足,将走北饮大泽。未至,道渴而死。弃其杖,尸膏肉所浸,生邓林。邓林弥广数千里焉。”

【例句】:

《毛泽东选集·矛盾论》:“神话中的许多变化,例如《山海经》所说的夸父逐日,《淮南子》所说的羿射九日,《西游记》中所说的孙悟空七十二变和《聊斋志异》中许多鬼狐变人的故事等等,这种神话中所说的矛盾的互相变化,乃是无数复杂的现实矛盾的互相变化对人们所引起的一种幼稚的,想象的,主观幻想的变化,并不是具体的矛盾的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变化。”


见“夸父追日”。南朝·僧愍《戎华论折顾道士夷夏论》:“真谓~,必渴死者也。”


【典源】《山海经·海外北经》:“夸父与日逐走,入日。渴欲得饮,饮于河渭; 河、渭不足,北饮大泽。未至,道渴而死。弃其杖,化为邓林。”毕沅注:“邓林即桃林也,邓、桃音相近。”《山海经·中山经》:“夸父之山……其北有林焉,名曰桃林”《列子·汤问》:“夸父不量力,欲追日影,逐之于隅谷之际。渴欲得饮,赴饮河、渭,河、渭不足,将走北饮大泽。未至,道渴而死。弃其杖,尸膏肉所浸,生邓林。邓林弥广数千里焉。”

【今译】传说上古有神人夸父,想追赶上日影,与日竞走,一直追到日没的隅谷之处。他非常口渴想喝水,就到黄河、渭水去喝,喝干了还不够,又向北到大泽去喝。还没赶到,半路上便渴死了。扔下的手杖,化为一大片桃林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志向虽大,但事业难成; 也以“邓林”指桃林。

【典形】 邓林、化邓、夸父、夸父渴、夸父杖、夸父逐日、与日竞走、逐日、夸父西渴、叟弃杖、夸父步。

【示例】

〔邓林〕 南朝梁·江淹 《遂古篇》:“夸父邓林,义亦艰兮; 建木千里,乌易论兮。”

〔化邓〕 唐·孟郊《纳凉联句》:“化邓渴且多,奔河诚已悫。”

〔夸父〕 唐·皎然《拟古》:“夸父亦何愚,竞走先自疲。”

〔夸父渴〕 唐·杜牧《池州送孟迟先辈》:“子提健笔来,势若夸父渴。”

〔夸父杖〕 明 ·徐渭 《壬午季夏朔作》之二:“夸父杖余林狡狯,吴刚力尽桂纵横。”

〔夸父逐日〕 唐·柳宗元《行路难》之一:“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,跳踉北海超昆仑。”

〔与日竞走〕 晋·陶潜《读山海经》:“夸父诞宏志,乃与日竞走。”

〔逐日〕 清·黄鷟来《赠方鹤州》:“逐日无心随夸父,问津有记托渔郎。”


【词语夸父逐日】  成语:夸父逐日汉语词典:夸父逐日

猜你喜欢

  • 隆颜

    源见“隆准”。借指帝王。元王恽《西池幸遇》诗:“射殿风清巳午间,曳裾挟策拜隆颜。”【词语隆颜】   汉语大词典:隆颜

  • 悬鹑之衣

    源见“子夏衣”。形容衣服破烂。鹌鹑毛斑尾秃,似披着打满各色补丁的破衣,故称。清谭嗣同《仁学》一:“各遂其生,各均其利。杼柚繁而悬鹑之衣绝,工作盛而仰屋之叹消。”

  • 铜山铁壁

    此典为南宋李伯玉坚毅不阿事。李伯玉,字纯甫,号斛峰。宋饶州余干(今属江西)人。初名诚,因犯理宗潜讳改名。理宗端平二年(1235年)进士第二,授观察推官、太学正兼庄文府教授、太学博士。召试馆职,累迁太府

  • 负鼎职

    源见“伊尹荷鼎自进”。借指官职。唐骆宾王《夏日游德州赠高四》诗:“言谢垂钩隐,来参负鼎职。”

  • 撅竖小人

    撅竖,卑劣。对无耻小人的蔑称。语本北魏崔浩。崔浩,(?-450年),字伯渊,清河(今河北故城)人,在太祖、太宗、世祖三朝为官,官至司徒。传后史臣评他“才艺通博,究览天人,政事筹策,时莫之二”。泰常二年

  • 三危

    《尚书.虞书.舜典》:“窜三苗于三危。”旧题汉.孔安国传:“三危,西裔。”“三危”,山名,传说在我国最西部。舜曾经把三苗这一古代部族赶到这一带居住。后用为喻流放犯人的偏远地方。唐.杜甫《寄李十二白二十

  • 三瓦两舍

    宋元时代城市中的游乐场所。一说,泛指简陋的民家。明代施耐庵《水浒》第六十一回:“卢俊义分付道:‘小乙在家,凡事向前,不可出去三瓦两舍打哄。’”又第六十六回:“城中各处宫观寺院、佛殿法堂中,各设灯火,庆

  • 出山泉水

    唐.杜甫《佳人》诗:“在山泉水清,出山泉水浊。”后用“出山泉水”作为出仕做官的人,不再象未“出山”时那样清高纯洁的典故。偏正 出山,喻出仕,即做官。没做官时清白,一做官就不那么清白了。唐·杜甫《佳人》

  • 五色线

    唐.杜牧《郡斋独酌》诗:“平生五色线,愿补舜衣裳。”旧谓臣下规谏皇帝之过失为“补衮”。补衮需用五色线。后亦用“五色线”为华美文章的典故。明.文彭《博士诗集》卷下:“少小习章句,朝夕亲笔砚。词场十度游,

  • 知雄守雌

    《老子》:“知其雄,守其雌,为天下溪。”河上公注:“去雄之强梁,就雌之柔和,如是,则天下归之如水流入深溪也。”因以“知雄守雌”指韬晦自处的处世哲学。宋范仲淹《老子犹龙赋》:“知雄守雌,宛讶存身之际;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