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巨灵擘山

巨灵擘山

文选.张衡〈西京赋〉》:“缀以二华,巨灵赑屃,高掌远蹠,以流河曲,厥迹犹存。”薛综注:“巨灵,河神也……古语云:此本一山当河,水过之而曲行,河之神以手擘开其上,足蹋离其下,中分为二,以通河流。手足之迹,于今尚在。”后因以“巨灵擘山”比喻人民改造自然的非凡开拓气魄。唐李白《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》诗:“巨灵咆哮擘两山,洪波喷流射东海。”


【典源】《文选·张衡〈西京赋〉》:“缀以二华,巨灵赑屃(bixi),高掌远蹠,以流河曲,厥迹犹存。”薛综注:“华,山名也,巨灵,河神也,巨,大也。古语云,此本一山,当河,水过之而曲行,河之神以手擘 (bo) 开其上,足蹋离其下,中分为二,以通河流,手足之迹,于今尚在。《遁甲开山图》曰: 有巨灵胡者,遍得坤元之道,能造山川,出江河。”晋·郭缘生《述征记》:“华山对河东首阳山,黄河流于二山之间。古语云,此本一山,当河,河水过之而曲行。河神巨灵以手劈开其上,以足蹈其下,中分为两,以通河流。”《搜神记》卷十三、《水经注·河水注》亦载,略。

【今译】 巨灵 (一作巨灵胡) 是传说中力大无比的河神。据说原来华山与河对面的首阳山本为一山,黄河至此需要绕行。巨灵用手分开山的上部,用足蹬离山的下部,使之分为两山,让黄河从中间流过,山上面还留有巨灵手、足的印迹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山川险峻陡峭,似如神力所为; 也用以形容力大无穷。

【典形】 擘两山、擘山力、擘泰华、巨灵斧、巨灵手、灵胡掌、灵掌、巨灵运斧、擘中流、手劈华山石、巨灵运神斧。

【示例】

〔擘两山〕 唐·李白《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》:“巨灵咆哮擘两山,洪波喷流射东海。”

〔擘山力〕 清·黄遵宪《感事》之三:“精卫终偿填海志,巨灵竟有擘山力。”

〔擘泰华〕 宋· 黄庭坚《寄陈适用》:“决事不迟疑,敏手擘泰华。”

〔巨灵斧〕 清· 王摅《剑门》:“岂经巨灵斧劈成,奇气陡削难名状。”

〔巨灵手〕 清·黄景仁《天门山》:“梁山博望二而一,导江忽劈巨灵手。”〔灵胡掌〕 清·钱谦益《石笋矼》:“或如灵胡掌,襞裂地为坟。”

〔灵掌〕 清·黄景仁《由慈光寺至老人峰》:“离属群峰形,巨力擘灵掌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孤桐

    同“峄阳孤桐”。唐王昌龄《琴》诗:“孤桐秘虚鸣,朴素传幽真。仿佛弦指外,遂见初古人。”唐孟郊《送卢虔端公守复州》诗:“师旷听群木,自然识孤桐。”【词语孤桐】   汉语大词典:孤桐

  • 肠遶吴门

    《三国志.吴书.孙坚传》注引《吴书》:“母怀姙坚,梦肠出遶吴昌门,寤而懼之,以告邻母。邻母曰:‘安知非吉征也?’”孙坚母怀坚时,梦肠遶吴门。后以“肠遶吴门”为咏生贵子之典。宋.陆游《剑南诗稿》卷一《出

  • 陟明

    《书.舜典》:“三载考绩。三考,黜陟幽明。”孔传:“三年有成,故以考功;九岁,则能否幽明有别。黜退其幽者,升进其明者。”后以“陟明”指进用贤能。唐白居易《王众仲可衡州刺史制》:“衡 湘之间,蛮越杂处。

  • 管城公

    同“管城子”。宋黄庭坚《戏咏猩猩毛笔》:“政以多知巧言语,失身来作管城公。”【词语管城公】   汉语大词典:管城公

  •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

    恒:常。 一个国家,在国外没有与之抗衡的邻国和外患的忧惧,经常容易被灭亡。 意谓多难可以兴邦,安逸适足以亡国。语出《孟子.告子下》:“入则无法家拂士.,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。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

  • 三生梦

    源见“三生石”。指前因宿缘的渺茫之事。元钟嗣成《凌波仙.吊施君美》曲:“三生梦,百年身,空只有衰草荒坟。”

  • 缘木

    《淮南子.说山训》:“为鱼德者,非挈而入渊,为猿赐者,非负而缘木,纵之其所而已。”东汉.高诱注:“喻为政,官方定物,能文者居文官,能武者居武官,故曰纵之其所而已。”猿猴本善于攀树,不需人去背负其攀登;

  • 湘妃怨

    源见“湘妃竹”。表示极度悲伤。宋仇远《金缕曲》:“锦瑟谩弹斑竹恨,难写湘妃怨语。”

  • 平阳舞

    同“平阳歌舞”。唐赵彦昭《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》:“林间花杂平阳舞,谷里莺和弄玉箫。”

  • 偃求五鼎

    参见“主父五鼎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