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摩挲铜狄

摩挲铜狄

后汉书.蓟子训传》:“时有百岁翁,自说童儿时见子训卖药于会稽市,颜色不异于今。后人复于长安 东霸城见之,与一老公共摩挲铜人(即秦时所铸十二铜狄),相谓曰:‘适见铸此,已近五百岁矣。’顾视见人而去,犹驾昔所乘驴车也。”后因以“摩挲铜狄”感慨光阴急逝,世事变迁。清黄遵宪《香港感怀》诗之五:“摩挲铜狄在,怅望宝山回。”严复《书愤次伯远韵》:“玉貌围城成底用,摩挲铜狄但心惊。”亦用为祝寿之典。宋赵孟坚《感皇恩.初任官所为慈闱寿》词:“富贵千般,享之惟寿……摩挲铜狄,祝望比他长久。”


【典源】 《后汉书·方术列传·蓟子训传》:“蓟子训者,不知所由来也。建安中,客在济阳宛句。有神异之道。”“时有百岁翁,自说童儿时见子训卖药于会稽市,颜色不异于今。后人复于长安东霸城见之,与一老公共摩挲铜人,相谓曰:‘适见铸此,已近五百岁矣。’”《水经注·渭水注下》:“魏文帝黄初元年,徙长安金狄,重不可致,因留霸城南,人有见蓟子训与父老共摩铜人曰:‘正见铸此。时计其日,似近五百年矣。’”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收天下兵,聚之咸阳,销以为钟鐻,金人十二,重各千石,置廷宫中。”

【今译】 仙人蓟子训,不知何处人。东汉献帝建安年间,客居济阴一带,有神异道术。后来遁去,不知所在。有一百岁老翁,说自己童年时曾看见蓟子训在会稽市上卖药,容貌与现在一样。以后又有人在长安东霸城见到他,他正和一老者一起抚摸秦始皇铸的铜人,说:“当时正见到铸它,距今已将近五百年了。”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感慨时光消逝,世

事变迁。

【典形】 灞城翁、逢蓟子、抚铜狄、蓟叟、金狄摩挲、摩狄、摩挲铜狄、摩铜人、铜狄、铜狄摩挲、铜人话畴昔、咸阳铜狄、铸狄年、摩挲铜人、金狄手摩挲、光阴蓟子训、摩挲金狄、铜狄重摩、铜人制、摩铜狄、看铜狄、公摩挲。

【示例】

〔灞城翁〕 宋·陆游《道院杂兴》之三:“早岁知闻久已空,岿然犹有灞城翁。”

〔逢蓟子〕 清·钱谦益《次韵答金坛于惠生》之一:“五百年前逢蓟子,三层楼上礼茅君。”

〔抚铜狄〕 清·黄遵宪《元朱碧山银槎歌》:“坐观桑田几兴废,如抚铜狄三摩挲。”

〔蓟叟〕 宋·陆游《吾年过八十》之二:“灞城逢蓟叟,共语莫匆匆。”

〔金狄摩挲〕 清·唐孙华《读梅村先生鹿樵纪闻有感》:“铜驼埋没宫门草,金狄摩挲海上尘。”

〔摩狄〕 明·高启 《赋得铜人赠医士》:“摩狄年空老,求仙事亦虚。”

〔摩挲铜狄〕 宋·陆游《杂感》之四:“纵得金丹真不死,摩挲铜狄更添愁。”

〔摩铜人〕 宋·陆游《对酒作》:“世间万变更故新,会当太息摩铜人。”

〔铜狄〕 宋·苏轼《子由将赴南都》之二:“五百年间谁复在,会看铜狄两咨嗟。”

〔铜狄摩挲〕 清·王士禛《彭门怀古》之八:“颍滨老去东坡死,铜狄摩挲五百年。”

〔铜人话畴昔〕 宋·苏轼《乐全先生生日》之一》:“每向铜人话畴昔,故教铁杖斗清坚。”

〔咸阳铜狄〕 宋·陆游《题四仙象》之二:“世上年光东逝波,咸阳铜狄几摩挲?”

〔铸狄年〕 清·钱谦益《投宿崇明寺僧院》之二:“周郊昔叹为犧地, 蓟子今论铸狄年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泥一丸

    同“泥封函谷”。南朝 梁刘孝威《倚宴赋得龙沙宵月明》诗:“请谢函关吏,行当泥一丸。”

  • 三十六策,走为上策

    《南齐书.王敬则传》:“是时上疾已笃。敬则仓卒东起,朝廷震惧。东昏侯在东宫,议欲叛,使人上屋望,见征虏亭失火,谓敬则至,急装欲走。有告敬则者,敬则曰:‘檀公三十六策,走是上计。汝父子唯应急走耳。”后用

  • 邹缨齐紫

    《韩非子.外储说左上》:“邹君好服长缨(此指系在颔下的长帽带),左右皆服长缨,缨甚贵。邹君患之,问左右。左右曰:‘君好服,百姓亦多服,是以贵。’君因先自断其缨而出,国中皆不服长缨。”又“齐桓公好紫服,

  • 竹杖成龙

    源见“杖化龙”。比喻得道有仙术。唐骆宾王《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》诗:“蘋风入驭来应易,竹杖成龙去不难。”【典源】 晋·葛洪《神仙传·壶公》:“ (费长) 房忧不得到家,公以一竹杖与之曰:‘但骑此.

  • 季伦家

    借指豪富之家。唐韩仲宣《晦日宴高氏林亭》诗: “地接安仁县,园是季伦家。” 参见:○击碎珊瑚

  • 杞妇哀

    源见“杞妇崩城”。指戍卒之妇为丈夫不归而悲痛。唐皮日休《卒妻怨》诗:“处处鲁人髽,家家杞妇哀。”

  • 裂白麻

    同“裂麻”。清蒲松龄《过孙给谏芙蓉斋》诗:“圣明无待攀朱槛,痛哭应烦裂白麻。”

  • 山阳邻笛

    同“山阳笛”。唐方干《题故人废宅》诗之二:“薄暮停车更凄怆,山阳邻笛若为听?”【典源】《晋书·向秀传》:“ (嵇) 康善锻,(向) 秀为之佐,相对欣然,傍若无人。又共吕安灌园于山阳。……秀乃自此役,作

  • 不薄今人爱古人

    表示在文学艺术上对古今不分厚薄,持兼收并蓄的态度。语出唐.杜甫《戏为六绝句》:“不薄今人爱古人,清词丽句必为邻。”明.许自昌《水浒记.纵骑》:“不薄今人爱古人,马蹄空踏几年尘。”鲁迅《论辩的灵魂》:“

  • 熊罴之士

    《尚书.康王之诰》:“则亦有熊罴之士,不二心之臣。”“熊罴之士”,勇士。后因以“熊罴之士”为比喻勇士之典故。《晋书.段灼传》:“陛下诚欲致熊罴之士,不二心之臣,使奋威淮浦,震服蛮荆者,故宜畴咨博采,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