树欲静而风不止,子欲养而亲不待
树木要静止下来,而风却不停地吹;子女要奉养父母,而双亲却不能等待。 旧指父母早逝,子女想要供养却不能如愿。语出汉.韩婴《韩诗外传》卷九:“夫树欲静而风不止,子欲养而亲不待也。”唐.白居易《柳公绰等八人亡父同制》:“古人有云:树欲静而风不止,子欲养而亲不待。向无显扬褒赠之事,则何以旌先臣德,慰后嗣心乎?”明.高则诚《琵琶记.风木余恨》:“蔡相公,你腰金衣紫,可惜令尊令堂相继谢世,不得尽你孝心。正是树欲静而风不宁,子欲养而亲不逮。”(宁:安宁。逮:及。)
树木要静止下来,而风却不停地吹;子女要奉养父母,而双亲却不能等待。 旧指父母早逝,子女想要供养却不能如愿。语出汉.韩婴《韩诗外传》卷九:“夫树欲静而风不止,子欲养而亲不待也。”唐.白居易《柳公绰等八人亡父同制》:“古人有云:树欲静而风不止,子欲养而亲不待。向无显扬褒赠之事,则何以旌先臣德,慰后嗣心乎?”明.高则诚《琵琶记.风木余恨》:“蔡相公,你腰金衣紫,可惜令尊令堂相继谢世,不得尽你孝心。正是树欲静而风不宁,子欲养而亲不逮。”(宁:安宁。逮:及。)
持重敦厚但少仪礼、辞令。这是汉高祖刘邦对周勃的评语。《史记.高祖本纪》:“吕后问曰:‘陛下百岁后,萧相国即死,令谁代之?’上曰:‘曹参可。’问其次,上曰:‘王陵可,然陵少戆,陈平可以助之。陈平智有余,
源见“辽东鹤”。指丁令威化鹤成仙之事。唐陆龟蒙《寄怀华阳道士》诗:“闲教辨药僮名甲,静识窥巢鹤姓丁。”
虽有命令,别人也不遵从。 表示领导人物不能以身作则,群众就不听从他。语出《论语.子路》:“子曰:‘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。’”晋.葛洪《抱朴子.酒诫》:“又临民者虽设其法,而不能自断斯
源见“支遁买山”。支遁欲买山而居。因以“支遁不惜钱”表达对山居的称赏。五代齐己《题郑郎中谷仰山居》诗:“王维爱甚难抛画,支遁怜多不惜钱。”
同“鲁鱼亥豕”。清 金桌《〈南海百咏〉跋》:“余家向有钞本,承讹踵谬,不无鱼鲁帝虎之失,恨不能一一订正之。”并列 将鱼误写为鲁,将帝错写为虎。泛指错别字连篇,以讹传讹。清·金卓《〈南海百咏〉跋》:“余
齿牙:指嘴巴。余论:多说的话。多说几句微薄的赞许的话。多指前辈对后辈的关怀,鼓励。谢朓(464-499年),字玄晖,陈郡阳夏(今河南太康)人。少好学,以文辞清丽著称。长于五言诗,描写自然景物细致逼真,
否,读如痞(pǐ)又作“否极终泰”、“否去泰来”。天地相交,因而安泰。天与地不相交,叫做否。在这种情况下,君子应该收敛自己的才华,以避免小人陷害;不可追求荣誉富贵,以避免小人嫉妒。闭塞到了极点,则转向
同“擢发难数”。明许自昌《水浒记.效款》:“大名远播素钦承,轻干阃禁,擢发罪不胜。”
源见“荆棘铜驼”。借指对山河残破的哀伤。清 黄鷟来《秋日湖村即事有感》诗之一:“三秋风雨铜驼泪,百战山川铁马尘。”
涕:眼泪。 不知从哪里来的那些眼泪。 形容涕泪交流的样子。语出《礼记.檀弓上》:“孔子之卫,遇旧馆人之丧,使子贡说骖而赙之。夫子曰:‘予向者入而哭之,遇于一哀而出涕,予恶夫涕之无从也。’”后多引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