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流言蜚语

流言蜚语

泛指毫无根据的挑拨诽谤之辞。明文秉《先拨志始》卷下: “或巧布流言蜚语,或写匿名文书。 ” ●《书·金縢》: “武王既丧, 管叔及群弟乃流言于国曰: ‘公将不利于孺子。’ ” 《史记·魏其武安侯列传》: “乃有蜚语,为恶声闻上。” 管叔:名鲜,文王第三子。群弟: 指蔡叔,霍叔。流: 散布。公: 指国公。孺子: 即稚子。指成王。蜚: 同 “飞” 。周武王去世以后,管叔就和他的几个弟弟在国内散布谣言,说周公将对成王不利。又,西汉武安侯田蚡与魏其侯窦婴一向有矛盾,田蚡为达到自己的目的,便编造流言,说窦婴诽谤武帝,并传到武帝那里,以致窦婴论罪处死于渭城(今陕西咸阳市东)。


并列 毫无根据的话。多指背后乱议论或诽谤、挑拨离间的话。语本《尚书·金滕》:“武王既丧,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国。”又《汉书·楚元王传》:“群小窥见间隙,缘饰文字,巧言丑诋,流言飞文,哗于民间。”李云德《沸腾的群山》:“俞立平说:‘这个娘们在孤鹰岭镇是有名的花舌子,能说会道,爱道听途说,爱散布~。’”△贬义。多用于写背后造谣中伤的话。→风言风语 闲言碎语 无稽之谈 赤口毒舌。也作“流言飞文”、“流言飞语”、“流言风语”。


没有根据的话谓之 “流言蜚语”。

流言”与 “蜚 ( fēi) 语”实际义同。

何谓 “流言”? “流”引申有 “散 ( sàn) ”义,谓流散、散布。《诗·大雅·荡》: “流言,浮浪不根之言也。”谓无根据之言。对此言语,人们应有怎样的态度呢? 《礼记·儒行》: “过言不再,流言不极。”疏: “若闻流传之言,不穷其根本所从出处也。”意谓不必管它,不追究它的出处,如此而已。

“蜚语”又是何谓呢? “蜚”通 “飞”。 《韩非子·外储说·左上》: “墨子为木鸢 ( yuān) ,三年而成,蜚一日而败。”陈奇猷集释:“蜚、飞同。”因此,“蜚语”即所谓飞短流长之语。

流言蜚语”一作 “流言飞语”,系造谣中伤、诽谤他人之语。“飞短流长”一语义亦同。听者最起码的底线应是不信、不传,而散布者在当今则应负 “诽谤罪”之责。流言与谣言义近,皆止于智者。


【词语流言蜚语】  成语:流言蜚语汉语词典:流言蜚语

猜你喜欢

  • 窦武忠谋

    《后汉书》卷六十九《窦武传》:“武既辅朝政,常有诛剪宦官之意,太傅陈蕃亦素有谋。……武先白诛霸及中常侍苏康等,竟死。武复数白诛曹节等,太后冘豫未忍,故事久不发。……瑀盗发武奏,骂曰:‘中官放纵者,自可

  • 仲宣怀土

    源见“王粲登楼”。谓身在异乡,思念故土。王粲,字仲宣。前蜀韦庄《江上逢故人》诗:“江畔玉楼多美酒,仲宣怀土莫凄凄。”

  • 请灰钉

    《三国志.魏书.王凌传》“凌至项,饮药死”裴松之注引《魏略》:“凌自知罪重,试索棺钉,以观太傅意(注:太傅,指司马懿),太傅给之。凌行到项,夜呼掾属与决曰:‘行年八十,身名并灭邪!’遂自杀。”三国魏齐

  • 歌廉

    同“歌叔度”。廉,指廉范。金段克己《南乡子.寿县大夫薛君宝臣》词:“五袴复歌廉,竹马儿童更可怜。”【词语歌廉】   汉语大词典:歌廉

  • 识受辛

    源见“绝妙好辞”。谓深识并欣赏美文。清 黄鷟来《赠姚君山》诗:“高文黼黻自垂身,虀臼碑传识受辛。”

  • 登高落帽

    源见“孟嘉落帽”。咏名士重阳游赏,风流洒脱。元许有壬《摸鱼子.次明初为寿韵》词:“譊譊醉语,道咫尺重阳,登高落帽,休竞汨罗渡。”

  • 陈草

    同“陈琳檄”。唐李峤《檄》诗:“曹风虽觉愈,陈草始知名。”

  • 爱日惜力

    珍惜光阴,不虚掷精力。孙和字子孝,孙权之子,年19被立为太子。后其母王夫人与全公主有隙,因而被废,徙长沙。孙亮继位后被赐死。孙和少时好文学,善骑射,见识精到聪敏,常说当今士人应该勤于治学,练习射御之术

  • 闭门屋里坐,祸从天上来

    屋:一作“家”。 表示灾祸无端降临。语出宋.朱熹《朱子语类》卷七一:“六三便是‘无妄之灾,或系之牛,行人之得’何与邑人事?而‘邑人之灾’。如谚曰:闭门屋里坐,祸从天上来是也。”宋.无名氏《张协状元》

  • 兵车之会

    偏正 带着武装部队去会盟。春秋时齐桓公争霸,多次同诸侯会盟,其中在僖公年间的四次会盟都带部队,称为“兵车之会”。《谷梁传·庄公二十七年》:“~四,未尝有大战也。”△多用于盟约方面。【词语兵车之会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