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聚蚊成雷

聚蚊成雷

蚊子飞时,翅膀在空气中振动,发出嗡嗡之声。许多蚊子聚集在一起飞,声音象打雷一样响。比喻众口谗毁,为害甚大。汉武帝建元三年(前138年),代王刘登,长沙王刘发、中山王刘胜、济川王刘明到京城长安朝见武帝刘彻。武帝设宴款待,席间,刘胜听到乐曲声就哭了起来,武帝问他为什么哭,他说:“许多人一起吹口气,山岳都可为之浮动;许多蚊子聚集飞动,其声大如雷鸣;结党营私的一伙人捉住一只虎,许多不明真相的人就会随之锤打不已。这就是周文王被拘囿在牖里,孔夫子被困阨于陈蔡的原因啊!这表明众人逐渐形成的舆论倾向的危害太大了。我孤身远离京师,平时又没人预先为自己张扬声誉。我深感众口一辞,连金属都会被熔化,连续的毁谤会置人于死地的危害。轻物积压过多,连车轴都会被折毁;轻轻的羽毛一煽扬,连鸟都可以飞翔天际。我恐怕遭谗毁而无辜被害,所以感伤泪下。”后以“聚蚊成雷”为典,比喻众口相加,谗言四起,造成极大的危害。

【出典】:

汉书》卷53《景十三王传·中山靖王刘胜传》2422、2423页:“建元三年,代王登、长沙王发、中山王胜、济川王明来朝,天子置酒,胜闻乐声而泣。问其故,胜对曰:‘……夫众煦漂山,聚蚊成雷,朋党执虎,十人挠椎。是以文王拘于牖里,孔子阨于陈蔡。此乃烝庶之成风,增积之生害也。臣身远与寡,莫为之先,众口铄金积毁销骨,丛轻折轴,羽翮飞肉,纷惊逢罗,潸然出涕。’”

【例句】:

唐·刘知几《史通·叙事》:“夫聚蚊成雷,群轻折轴,况于章句不节,言词莫限,载之兼两,曷足道哉?” 宋·陆九渊《与勾熙载书》:“顾所深念者,道之消长,治乱攸分,群徒比周,至理郁塞,遏绝齐语,楚咻盈庭,聚蚊成雷,明主孤矣。” 清·梁启超《变法通议》:“全国千万数之守旧党人,不谋而同心,异喙而同辞,他事不顾,而唯阻挠新法之知。语曰:众口铄金,聚蚊成雷。不知有以安顿之,则其为变法之阻力,未有艾也。”


兼语 许多蚊子集在一起飞时,翅膀在空气中振动,发出的嗡嗡声音像打雷一样。比喻众多的谗言毁谤,会造成极大祸害。宋·陆九渊《与勾熙载书》:“顾所深念者,道之消长,治乱攸分,群徒比周,至理郁塞,遏绝齐语,楚咻盈庭,~,明主孤矣。”△贬义。多用于写造谣生事为害极大。→三人成虎 众口铄金


【词语聚蚊成雷】  成语:聚蚊成雷汉语词典:聚蚊成雷

猜你喜欢

  • 金银台

    《文选》卷二十一晋.郭景纯(璞)《游仙诗七首》其六:“神仙排云出,但见金银台。”唐.李善注:“《汉书》:‘齐威、宣、燕昭,使人入海,求蓬莱方丈瀛州,此三神山者,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。而黄金白银为宫阙,

  • 魏公笏

    宋孙光宪《北梦琐言》卷一:“唐 文宗皇帝谓宰相曰:‘太宗得魏徵,采拾阙遗,弼成圣政。今我得魏謩,于疑似之间,必极匡谏。虽不敢希及贞观之政,庶几处无过之地。今授謩右补阙,委舍人善为之词。’又问謩曰:‘卿

  • 匪朝伊夕

    唐.令狐德棻等撰《周书.文帝纪上》:“今若召悦授以内官,臣列旆东辕,匪朝伊夕。”匪:不,不是。伊是文言助词。后以匪朝伊夕谓不止一日。唐.李林甫《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》:“匪朝伊夕,不可胜记。”述补 匪,

  • 苫蓑鱼膏

    《三国书.魏书.刘馥传》载:刘馥被曹操表为扬州刺史,他到任之后,建立州治,怀柔雷绪等人,安定治域,又创立学校,广为屯田,兴修水利,数年之间使东南的局势大为好转。“又高为城垒,多积木石,编作草苫数千万枚

  • 韦贤相汉

    韦贤(前142-前61年)字长孺,鲁国邹人(今山东邹县东南)人,西汉大臣。韦贤为人朴实,没有什么贪欲。他专心治学,精通《周礼》、《尚书》,以教授《诗经》而闻名,被人称为“邹鲁大儒”。汉昭帝时,被征聘到

  • 称体裁衣

    称( ㄔㄣˋ chèn 衬):适合。切合身体长短大小剪裁衣著,比喻事情做得符合需要,刚好合适。《南史.张融传》:“(高帝)手诏赐融衣曰:‘……今送一通故衣,意谓虽故,乃胜新也。是吾所着,已令裁减,

  • 秦皇扫六合,虎视何雄哉

    秦王:秦始皇。扫:扫荡。六合:天地四方。虎视:形容势力强盛。 秦始皇扫荡天下,业绩是何等雄伟啊! 歌颂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统一中国的伟大功绩。语出唐.李白《古风第三》:“秦皇扫六合,虎视何雄哉!挥剑

  • 三生梦

    源见“三生石”。指前因宿缘的渺茫之事。元钟嗣成《凌波仙.吊施君美》曲:“三生梦,百年身,空只有衰草荒坟。”

  • 朱云请剑

    源见“朱云折槛”。指直臣请求诛杀权奸。清袁枚《周孝侯斩蛟台》诗:“可惜朱云请剑迟,佞臣不与蛟同斩。”

  • 虫臂拒辙

    源见“螳臂当车”。比喻以小敌大,力量悬殊。唐元稹《授牛元翼深冀州节度使制》:“夫以尔之材力,而取彼之凶残,是犹以火焚枯,以石压卵,虫臂拒辙,鸡肋承拳,万万相殊,破之必矣。”主谓 比喻以小敌大,力量悬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