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自暴自弃

自暴自弃

自暴,犹言自害;自弃,不求上进。自暴自弃,意思是不知自爱,甘于堕落。今指甘于落后。孟子说,一个自暴的人,不可以跟他谈正经话;一个自弃的人,不能和他有所作为。一个人讲起话来诋毁礼义,叫作自暴;自认为不能心怀仁德,行合正道,叫作自弃。仁是人们最合适的住宅,义是人们最正确的道路。一个人放着最安适的住宅不住,丢下最正确的道路不走,真是可悲啊。

【出典】:

孟子·离娄》上:“孟子曰:‘自暴者,不可与有言也:自弃者,不可与有为也。言非礼义,谓之自暴也;吾身不能居仁由义,谓之自弃也。仁,人之安宅也;义,人之正路也。旷安宅而弗居,舍正路而不由,哀哉’。”

【例句】:

宋·朱熹吕祖谦《近思录·为学》;“懈意一生,便是自暴自弃。” 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48回:“这也算自暴自弃了。”


并列 暴,糟蹋。自我作践,不思进取。语本《孟子·离娄上》:“自暴者,不可与有言也;自弃者,不可与有为也。”刘卫华、张欣武《哈佛女孩刘亦婷》:“我们每个人都遇到过大大小小的挫折,有的人便~了,而能像巴尔肯这样能预见到未来光明的人却不多。”△贬义。多用于描写甘心落后,不求上进。也作“自甘暴弃”、“自弃自暴”。


解释暴:糟蹋、损害。弃:唾弃、嫌弃。自甘堕落,不求进取。

出处孟子·离娄上》:“自暴者,不可与有言也;自弃者,不可与有为也。言非礼义,谓之自暴也;吾身不能居仁由义,谓之自弃也。”

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,名轲,字子舆。《孟子》一书是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的有关孟子的言论汇编,是儒家重要的经典。孟子师承孔子之孙孔伋,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,是儒家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宗师,被后世称为“亚圣”,与孔子并称为“孔孟”。

孟子曾经说:“糟蹋自己,自己损害自己的人,不能和他谈论什么;自甘落后,不求上进的人,不能和他一起做什么。言谈不合礼仪,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自暴,自身不能依据仁、遵循义来行事就叫做自弃。仁是人们安居的住宅,义是人们正当的大道。空出安居的住宅不住,舍弃正当的大道不走,真是可悲啊!”

空出安居的住宅不住,舍弃正当的大道不走,真是可悲啊!”孟子把人类的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,即仁、义、礼、智;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,即“父子有亲,君臣有义,夫妇有别,长幼有序,朋友有信”。孟子认为,仁、义、礼、智四者之中,仁、义最为重要。仁、义的基础是孝、悌,而孝、悌是处理父与子、兄与弟这类血缘关系的基础。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,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才会有比较可靠的保证。

近义自甘堕落

反义自强不息

例句

你不能因为受了这一处分,就自暴自弃、不求上进啊!


【词语自暴自弃】  成语:自暴自弃汉语词典:自暴自弃

猜你喜欢

  • 阮生途

    同“阮籍途穷”。明李梦阳《冬至刘氏园庆十韵》:“行藏虞氏传,勋业阮生途。”【词语阮生途】   汉语大词典:阮生途

  • 玉台挂宝镜

    源见“镜台自献”。谓求婚聘礼。唐李白《送族弟凝之滁求婚崔氏》诗:“玉台挂宝镜,持此意何如?”

  • 讽左氏传

    《先贤行状》曰:“(延)笃欲写《左氏传》,无纸,唐溪典以废笺记与之。笃以笺记纸不可写《传》,乃借本讽之,粮尽辞归。典曰:‘卿欲写《传》,何故辞归?’笃曰:‘已讽之矣。’典闻之叹曰:‘嗟乎延生!虽复端木

  • 两豆塞耳,不闻雷霆

    两颗豆子塞住耳朵,听不见打雷的声音。 比喻受谗言邪说的蒙蔽而听不进一切劝告。语出《鹖冠子.天则》:“两豆塞耳,不闻雷霆。”旧题汉.张良《阴符经.注》:“两叶掩目,不见泰山,双豆塞耳,不闻雷霆。”

  • 每饭不忘君

    每次进餐,都眷念国君。 旧指臣下忠于国君。语出宋.蔡梦弼《杜工部草堂诗话》卷:“东坡苏子瞻《诗话》曰:古今诗人众矣,而子美独为首者,岂非以其流落饥寒,终身不用,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?”明.宋濂《杜诗举

  • 钱编埒

    同“金埒”。清赵翼《前和立崖虎丘诗劝筑怀杜阁以配苏楼》诗:“不惜钱编埒,宁待金取矿。”

  • 马牛襟裾

    唐.韩愈《昌黎先生集.符读书城南》诗:“人不通古今,马牛而襟裾。”韩愈诗中骂人不懂礼义,说人不通古今,正如马和牛穿上人的衣服一样。意思说虽有人之外衣但无人的本实。后以“马牛襟裾”为骂人不通人情不懂礼义

  • 九折臂

    《楚辞.九章.惜诵》:“九折臂而成医兮,吾至今而知其信然。”本指人屡次折臂,经用多种方药医治,自己也就成了良医。后来引申为比喻阅历广,经验丰富。与“三折肱”意义相同。参见“三折肱”条。见“三折肱为良医

  • 孔子思周

    春秋孔子《论语.八佾》:“子曰:‘周监于二代,郁郁乎文哉!吾从周。’”孔子话的意思是说:周代的典章制度是借鉴了夏、商两代而建立的,其文盛大美好,因此极表赞成拥护。后因用以比喻思慕、学习古代的典章制度。

  • 焚草之变

    《隋书.宇文化及传》载:宇文化及等发动兵变时,同伙司马德戡曾集兵城内举火与城外相应,隋炀帝闻声问是何事,裴虔通伪称:“草坊被焚,外人救火,故喧嚣耳。”炀帝信以为真,未加提防,遂被杀。史称此次兵变为“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