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舌卷齐城

舌卷齐城

此典指郦食其(lìyìjì丽义基)游说齐王田广,使齐国七十余城一时归汉。后以此典比喻通过游说而立功勋。郦食其(?——前203年),秦、汉之际陈留高阳乡(今河南杞县)人。秦末农民战争时归刘邦,献计克陈留(今河南开封东南),封广野君。楚、汉战争中,郦食其游说齐王田广归汉。这时,韩信领兵东进,还没有渡过平原津(当时黄河渡口,今山东平县境),听说汉王刘邦已经派郦食其说服齐王归顺,韩信想要停止进军。范阳(今河北定兴县南)能言善辩之说客蒯通劝韩信说:“将军奉汉王刘邦将令攻打齐国,而汉王独派密使劝说齐国归顺,难道另有诏令叫将军停止进攻吗?凭什么停下来不前进呢!况且郦生不过是一个说话,伏在车子横木上,去鼓弄三寸之舌,就降服齐国70多个城邑,将军统率几万人马,一年多时间才攻占赵国50多个城邑,当了几年将军,反倒不如一个卑贱儒生之功劳吗?”于是韩信认为他说法对,听从他的计策,就领兵渡过黄河。齐王田广听从郦生游说,就挽留郦生畅饮,撤去防御汉军守备。韩信趁势袭击历下(今山东济南)驻军,顺势打到临淄(当时齐国都城,今山东淄博市东北)。齐王田广认为郦生出卖自己,就煮死郦生,齐王田广逃往高密(今山东高密县西南),派使者到楚项羽处请求援助。此典又作“掉舌”。

【出典】:

史记》卷92《淮阴侯列传》2620页:“信引兵东,未渡平原,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,韩信欲止。范阳辩士蒯通说信曰:‘将军受诏击齐,而汉独发间使(密使)下齐,宁有诏止将军乎?何必得毋行也!且郦生一士,伏轼(shì示,古代车厢前扶手横木)掉(鼓弄)三寸之舌,下齐七十余城,将军将数万众,岁余乃下赵五十余城,为将数岁,反不如一竖(shù树)儒(无见识之儒生)之功乎?’于是信然之,从其计,遂渡河。齐已听郦生,即留纵酒,罢备汉守御。信因袭齐历下军,遂至临菑(zī兹,即临淄),齐王田广以郦生卖己,乃亨(通“烹”,投人入汤锅煮死)之,而走高密,使使之楚请救。”

【例句】:

宋·苏舜卿《蜀士》:“掉舌灭西寇,画地收幽燕。” 宋·苏轼《次韵答刘泾》:“异义蜂起弟子争,舌翻涛澜卷齐城。” 清·吴伟业《送宛陵施愚山提学山东》:“长剑忽柱颐,掉舌谈天雄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海边鸥鸟

    源见“鸥鹭忘机”。喻纯朴而不猜忌者。宋陆游《闲中戏书》诗:“岂但渔樵与争席,海边鸥鸟亦相亲。”

  • 张敞怃眉

    同“京兆眉妩”。宋黄庭坚《次韵子瞻送穆父二绝》之二:“张敞怃眉应急召,董宣强项莫低回。”

  • 甘木

    古代传说中的不死之树,吃其果实,令人不老。《山海经.大荒南经》:“(大荒之中)有不死之国,阿姓,甘木是食。”【词语甘木】   汉语大词典:甘木

  • 周梦蝶

    源见“庄周梦蝶”。谓物我难分。表示解悟人生。元耶律楚材《谢王清甫惠书》诗:“只道昔年周梦蝶,却疑今日我为鱼。”

  • 朱履三千客

    同“三千珠履客”。朱,通“珠”。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四十:“走将来别是容仪,多管是堂中朱履三千客。”

  • 投簪

    晋.左思《招隐》诗:“踌躇足力烦,聊欲投吾簪(音zān,古音为叶韵读如zhēn)。”簪是连结冠与发的一种器物,说投簪,即投弃冠簪,冠是古时官僚士大夫所戴的帽子,投弃冠簪等于说“挂冠”,就是辞官不仕的意

  • 龙山朔雪

    《楚辞.大招》:“魂乎无北!北有寒山,逴龙赩只。”东汉.王逸注:“连龙,山名也。赩,赤色,无草木貌也。言北方有常寒之山,阴不见日,名曰逴龙。其土赤色,不生草木。”《文选》卷三十一南朝宋.鲍明远(照)《

  • 重见云英

    宋.计有功《唐诗纪事》卷六十九:罗隐字昭谏,余杭人。初次赶考,途经钟陵,风华正茂,与歌妓云英颇相得,云英亦正妙年,色艺俱绝。十二年后,罗隐再次落第,路过钟陵,又与云英相遇。“一日,讥隐犹未及第,隐嘲之

  • 虫薨同梦

    《诗.齐风.鸡鸣》:“虫飞薨薨,甘与子同梦。”《诗序》谓:“《鸡鸣》,思贤妃也。哀公荒淫怠慢,故陈贤妃贞女夙夜警戒相成之道焉。”后以“虫薨同梦”为警戒人君勿荒淫女色之典。清魏源《默觚上.学篇二》:“康

  • 箪瓢颜巷

    同“箪瓢陋巷”。清黄周星《沉醉东风.黄叶村庄曲》套曲:“且消磨种菜雄心,休认做箪瓢颜巷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