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薏苡兴谤

薏苡兴谤

同“薏苡明珠”。南朝 梁任昉《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》:“分虎出守,以囊被见嗤;持斧作牧,以薏苡兴谤。”


【典源】 《太平御览》 卷四五二引晋·司马彪《续汉书》曰:“昔马援以薏苡兴谤,王阳以衣囊邀名,嫌疑之戒,愿留意焉。” 《后汉书·马援列传》:“初,(马) 援在交阯,常饵薏苡实,用能轻身省欲,以胜瘴气。南方薏苡实大,援欲以为种,军还,载之一车。时人以为南土珍怪,权贵皆望之。援时方有宠,故莫以闻。及卒后,有上书谮之者,以为前所载还,皆明珠文犀。……援妻孥惶惧,不敢以丧还旧茔,裁买城西数亩地槁葬而已。宾客故人莫敢吊会。”

【今译】 后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阯,当地瘴气很盛,马援常吃薏仁米,来保养身体,却除瘴气。南方薏仁米颗粒大,马援想留作种子,率军北归时,运了一车回来。当时人都以为车内装的是南方的珍宝异物,权贵们都很眼红妒忌。马援当时很受光武帝信用,因此无人上告。及到马援死后,就有人上书诋毁他,说他以前运回来的,都是名贵的珍珠、***。皇帝非常生气,马援的妻子儿女十分恐惧,不敢将马援棺木送回祖坟,只在城西买了几亩地暂埋。宾客故交也不敢去吊祭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遭受毁谤、诬陷,蒙受冤屈。

【典形】伏波薏苡、明珠恨、明珠薏苡、南海之车、伤薏苡、疑薏苡、薏苡谤、薏苡成珠犀、薏苡蜚语、薏苡何冤、薏苡明珠、遭薏苡、珍珠薏苡、珠薏、薏苡遗恨、薏苡行、薏苡嗟、收薏苡、伏波被谗、明珠载一车、明珠来戚里、马援载薏苡、薏苡为文犀、薏苡谗、薏苡当含贝、薏苡谤先侯、薏苡无车。

【示例】

〔伏波薏苡〕 清·黄鷟来《行路难》:“猰㺄猖狂食人肉, 伏波薏苡生谗言。”

〔明珠恨〕 清 · 王夫之 《杨殿撰慎》:“伏波未洗明珠恨,莫诧中朝有建威。”

〔明珠薏苡〕 明·贝琼《送杨九思赴广西》:“明珠薏苡无人辨,行李归来莫厌穷。”

〔南海之车〕 宋·欧阳修《上随州钱相公启》:“中山之箧虽盈,南海之车终辨。”

〔伤薏苡〕 唐·刘长卿《贬南巴至鄱阳》:“猜嫌伤薏苡,愁暮向江蓠。”

〔疑薏苡〕 宋·乐雷发《昭陵渡马伏波庙》:“汉帝可能疑薏苡,湘民却解荐江蓠。”

〔薏苡谤〕 唐·陈子昂《题居延古城》:“桂枝芳欲晚,薏苡谤谁明?”

〔薏苡成珠犀〕 宋·陆游《畏虎》:“哀哉马新息,薏苡成珠犀。”

〔薏苡蜚语〕 清·蒋景祁《伏波庙》:“薏苡蜚语腾,宫侧起谗蛊。”

〔薏苡明珠〕 清·朱彝尊《酬洪升》:“梧桐夜雨词凄绝,薏苡明珠谤偶然。”

〔遭薏苡〕 宋·苏轼《次韵和王巩》之五:“巧语屡曾遭薏苡,廋词聊复托芎劳 ”

〔珍珠薏苡〕 清·唐孙华《述悲》:“白璧苍蝇遭点污,珍珠薏苡未分明。”

〔珠薏〕 清·丘逢甲 《寄怀维卿师桂林》之二:“珠薏余生安下泽,金瓯全局哭中原。”


【词语薏苡兴谤】  成语:薏苡兴谤

猜你喜欢

  • 文欺白凤

    源见“吐凤”。谓文章超过扬雄。极言文章美妙。前蜀贯休《避地毘陵寒月上孙徵使君》诗之二:“文欺白凤真难及,药捻红蕖岂偶然?”

  • 伏猎

    源见“伏猎侍郎”。谓大臣不学无文。清魏源《拟进呈〈元史新编〉序》:“台省长官多其国人,及其判署,不谙文义,弄麞、伏猎,不得已始取汉人、南人以为之佐。”亦泛指不学无文的人。明沈德符《野获编.内阁》:“二

  • 以螳当车

    源见“螳臂当车”。比喻不自量力。梁启超《论专制政体有百害于君主而无一利》:“以人力而欲与理势为御,譬犹以卵投石,以螳当车,多见其不知量而已。”偏正 用螳臂阻挡车轮前进。梁启超《论专制政体有百害于君主而

  • 名自张华显

    源见“张华识”。形容受到名流的赏识而显名。前蜀韦庄《和薛先辈见寄初秋寓怀即事之作二十韵》:“名自张华显,词因葛亮吟。”

  • 块磊浇胸

    源见“酒浇垒块”。谓用酒宽怀消愁。宋葛郯《念奴娇.再和咏杜庵高君忻聚画屏》词:“闻道块磊浇胸,槎丫肝肺,动笔端风雨。”

  • 女大不中留

    指女子到了成年,必须出嫁,不宜留在娘家。语出金.董解元《西厢记诸宫调》卷六:“休疙皱,常言道:‘女大不中留。’”元.杨显之《潇湘夜雨》一折:“可什么是非只为多开口,倒道我女大不中留。”元.康进之《李逵

  • 脂膏不润

    《东观汉记.孔奋》:“姑臧为富邑通货,故羌市四合,每居县者,不盈数月,辄致丰积。奋在谷臧四年,财物不增。……或嘲奋曰:‘置脂膏中,亦不能自润。’”《后汉书.孔奋传》:“时天下扰乱,唯河西独安,而姑臧称

  • 酒八仙人

    指唐李白、贺知章、李适之,汝阳王李琎(jīn津)、崔宗之、苏晋、张旭、焦遂八人。亦作“饮中八仙”。李白(701-762年)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,著名诗人。祖籍陇西成纪(今甘肃秦安),出生于中亚碎叶城(今

  • 姚魏

    同“姚黄魏紫”。亦泛指牡丹花。宋范成大《书樊子南游西山二记》诗:“仙山草木锁卿云,不到花平不离尘。十丈牡丹如锦盖,人间姚魏却争春。”宋辛弃疾《柳梢青.和范先之席上赋牡丹》词:“姚魏名流,年年揽断,雨恨

  • 视民如伤

    《左传.哀公元年》:“臣闻国之兴也,视民如伤,是其福也。”杜预注:“如伤,恐惊动。”意谓象伤病者那样禁受不起骚扰、惊动。形容爱惜百姓,对民众体恤爱护深切,唯恐对其有所惊扰。孙中山《民权主义》第五讲: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