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西窗剪烛

西窗剪烛

唐.李商隐《夜雨寄北》:“君问归期未有期,巴山夜雨涨秋池。何当共剪西窗烛,却话巴山夜雨时。”

此是李商隐留滞巴蜀时寄怀他的妻子王氏之作。诗人想象回家后深夜与妻畅谈的情景。烛燃既久,烛心结成穗形的花,烛光为之昏暗,须用烛剪剪去。后用为咏怀念亲人之语典,也泛指友人欢聚畅谈。

清.敦诚《寄怀曹雪芹》诗:“当时虎门数晨夕,西窗剪烛风雨昏。”


偏正 在西窗前剪除烛花。原形容想念妻子,盼望相聚夜语。后泛指亲友或情人聚谈。语本唐·李商隐《夜雨寄北》:“何当共剪西窗烛,却话巴山夜雨时。”清·尹会一《健馀尺牍·答查履方》:“接奉手谕,旧雨情深,不异~。”△常用于表示挚友或情人相聚时促膝谈心的情景。也作“剪烛西窗”。


【典源】 唐·李商隐《夜雨寄北》诗:“君问归期未有期,巴山夜雨涨秋池。何当共剪西窗烛,却话巴山夜雨时。”

【今译】 唐代诗人李商隐寓居蜀地时作诗,诗中写道:“你问我何时归来,我归期尚未确定,听那巴山夜雨涨满了秋池,平添我的愁绪。何日才能与你相见,在西窗下相对剪烛夜话,回叙今夜的情怀,那该是怎样的高兴啊!”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分离的夫妻、友人之间的思念之情。

【典形】 巴山夜雨、共君听雨、剪烛话巴山、听夜雨、听雨巴山、同剪灯语、西窗剪烛、西窗夜雨、西窗烛、剪烛西窗、剪灯深坐、剪灯听雨、名山夜雨、西廨剪烛。

【示例】

〔巴山夜雨〕 宋·张炎《塞翁吟》:“尚记得、巴山夜雨,耿无语,共说生平。”

〔共君听雨〕 元·彭元逊《子夜歌·和刘尚友韵》:“待他年君老巴山,共君听雨。”

〔剪烛话巴山〕 元·王国器 《踏莎行·破窗风雨》:“检书剪烛话巴山,秋池回首人千里。”

〔听夜雨〕 清·黄景仁《春暮呈容甫》:“对床听夜雨,分枕梦青山。”

〔听雨巴山〕 宋·张炎《征招·答仇山村见寄》:“瘦吟心共苦,知几度、剪灯窗小。何时更、听雨巴山,赋草池春晓。”

〔同剪灯语〕 宋·吴文英《齐天乐·与冯深居登禹陵》:“寂寥西窗坐久,故人悭会遇,同剪灯语。”

〔西窗剪烛〕 清·秋瑾《秋雨》:“西窗剪烛话巴池,云黑应催工部诗。”

〔西窗烛〕 清·纳兰性德《满江红·茅屋新成却赋》:“有些些,欲说向寒宵,西窗烛。”


【词语西窗剪烛】  成语:西窗剪烛汉语词典:西窗剪烛

猜你喜欢

  • 夜如何其

    夜:指夜色。其( ㄐㄧ jī ):表疑问的语气词。 意谓现在是夜里啥时辰。 常指夜已很深。语出《诗.小雅.庭燎》:“夜如何其,夜未央。”《文选.苏武〈诗四首〉之三》:“征夫怀往路,起视夜何其。”

  • 一信风

    源见“风送滕王阁”。喻时至运来,仙风相助。清方文《马当山》诗:“马当山至滕王阁,六六江程一信风。”

  • 于公门高

    同“于公高门”。清钱谦益《祖忠臣先赠中大夫制》:“于公之门已高,岿然绰楔;毕万之后必大,蔚矣云仍。”

  • 平生无长物

    南朝 宋刘义庆《世说新语.德行》:“王恭从会稽还,王大看之。见其坐六尺簟,因语恭:‘卿东来,故应有此物,可以一领及我。’恭无言。大去后,即举所坐者送之。既无余席,便坐荐上。后大闻之甚惊,曰:‘吾本谓卿

  • 天下大势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

    天下的形势,分裂的时间长了就会出现统一;统一的时间长了,又会出现分裂。 后用以说明社会局面或人际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。语出《三国演义》一回:“话说天下大势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。”毛泽东《加快手工业的社

  • 萧墙衅起

    同“萧墙祸起”。宋陆游《德勋庙碑》:“萧墙衅起,群公喑拱,公则唱勤王复辟之大策。”【词语萧墙衅起】   汉语大词典:萧墙衅起

  • 细柳威

    源见“细柳营”。借指严整的军威。唐李乂《奉和幸望春宫送朔方军大总管张仁亶》:“上宰调梅寄,元戎细柳威。”

  • 秦楼凤箫

    源见“乘鸾”。本指传说中秦弄玉在秦楼上所吹之箫。后用为箫的美称。宋徐积《李太白杂言》诗:“吞汉武之金茎沆瀣,吹弄玉之秦楼凤箫。”

  • 宝珠市饼

    唐皇甫氏《原化记.贺知章》:“贺知章尝谒卖药王老,问黄白术,持一大珠遗之。老人得珠,即令易饼与贺食。贺心念宝珠何以市饼,老叟乃曰:‘悭吝未除,术何由成?’”后因以“宝珠市饼”喻指屏除凡欲,轻宝重道。主

  • 蒋元卿

    《汉书.王贡两龚鲍传》附《蒋诩传》:“杜陵蒋诩元卿为兖州刺史,亦以廉直为名。三莽居摄,(郭)钦、(蒋)诩皆以病免官,归乡里,卧不出户,卒于家。”西汉末年,王莽专权,兖州刺史蒋诩不满朝政,辞官退隐。后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