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郢书燕说

郢书燕说

比喻以讹传讹,亦喻穿凿附会,曲解原意。楚国郢都有人给燕国相国写信,因为时值晚上,灯光不亮,就对拿蜡烛的人说,举蜡烛。嘴里说着,无意中连“举烛”二字也写到信上。燕相国读后十分高兴。他说,举烛是崇尚光明的意思。所谓崇尚光明,就是要选贤任能。因而将这些话告诉了燕王。燕王很高兴,下令在全国推行,果然将燕国治理好了。韩非子认为,虽说是国家赖此而治,但这并不是郢人写信时的原意。现在的学者研究先贤著作,使用的就是郢书燕说式的方法啊!

【出典】:

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:“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,夜书,火不明,因谓持烛者曰:‘举烛’。而误书‘举烛’。举烛,非书意也,燕相国受书而说之,曰:‘举烛者,尚明也;尚明也者,举贤而任之。’燕相白王,王大悦,国以治。治则治矣,非书意也。今世学者,多似此类。”

【例句】:

明·杨慎《升庵诗话》:“子美诗句(汝与东山李白好),正因其自号而称之耳。流俗不知妄改。近世作《大明一统志》,遂以李白入山东人物类,而引杜诗为证,近于郢书燕说矣。”


主谓 郢,春秋战国时楚国的都城;燕,古国名,这里指燕相。郢地人信中的误写,燕国人却为之作了解释。指穿凿附会,曲解原意。语出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:“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,夜书,火不明,因谓持烛者曰:‘举烛。’而误书‘举烛’。举烛,非书意也。燕相国受书而说之,曰:‘举烛者,尚明也;尚明也者,举贤而任之。’燕相白王,王大悦,国以治。治则治矣,非书意也。今世学者,多似此类。”清·王琦《〈李太白全集〉序》:“自会征经引史,亦不无~之误,或失作者命意修辞之旨。”△贬义。用于比喻,对前人或他人著作的曲解。→穿凿附会 牵强附会望文生义 象文生义 以讹传讹 ↔丝毫不爽


【典源】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:“郢人有遗 (wei) 燕相国书者,夜书,火不明,因谓持烛者曰:‘举烛。’云而过书‘举烛’,举烛,非书意也。燕相受书而说之曰:‘举烛者,尚明也,尚明也者,举贤而任之。’燕相白王,王大说(悦),国以治。治则治矣,非书意也。今世举学者多似此类。”

【今译】 楚国有人夜晚给燕国的相国写信,因烛火不明,他对拿烛的人说:“举烛。”因而在信上误写“举烛”二字。燕相得信后恍然有所悟,解释说:“举烛,即言追求开明,政治追求开明,即要选贤任能。”燕相将此意报告燕王,燕王大喜, 并按燕相的建议去做, 于是国家大治。燕国虽然大治,但这并非书信本意。现在治学的人,许多也与此相类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指穿凿附会,曲解原意。

【典形】 举烛、燕君书误、燕说、燕郢、郢书。

【示例】

〔举烛〕 清·黄遵宪《杂感》:“多岐道益忘,举烛乃笔误。”

〔燕君书误〕 北周·庾信《对烛赋》:“楚人缨脱尽,燕君书误多。”

〔燕说〕宋·黄庭坚《奉和文潜赠无咎》之二:“谈经用燕说,束弃诸儒传。”

〔燕郢〕 宋·韩希孟《书衣帛诗》:“不意风马牛,复及此燕郢。”

〔郢书〕 清·黄遵宪《杂感》:“燕相说郢书,越人戴章甫。”


【词语郢书燕说】  成语:郢书燕说汉语词典:郢书燕说

猜你喜欢

  • 云梦涵胸

    《史记.司马相如列传》载:“上读《子虚赋》而善之,曰:‘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!’……其辞曰:‘仆乐齐王之欲夸仆以车骑之众,而仆对以云梦之事也。’”云梦,古之泽薮。云梦游猎是司马相如《子虚赋》中极精彩的

  • 泣血

    泣无声,如血出,称“泣血”。比喻极为悲恸。《礼记.檀弓上》:“高子皋之执亲之丧也,泣血三年,未尝见齿,君子以为难。”旧称居父母之丧者为“泣血”。【词语泣血】   汉语大词典:泣血

  • 蓼莪哀

    同“蓼莪废讲”。明夏完淳《寒日扫墓》诗:“王裒私教授,长起《蓼莪》哀。”

  • 鹍鹏

    同“鲲鹏”。鹍,通“鲲”。晋葛洪《抱朴子.守塉》:“鹍鹏戾赤霄以高翔,鹡鸰傲蓬林以鼓翼。”唐孟郊《立德新居》诗:“仰笑鹍鹏辈,委身拂天波。”【词语鹍鹏】   汉语大词典:鹍鹏

  • 楦麒麟

    同“麒麟楦”。清阮大铖《燕子笺.合宴》:“奉皇宣做东道主,谁知道、翻桌面又占了尊客席……打一副楦麒麟草稿儿。”【词语楦麒麟】   汉语大词典:楦麒麟

  • 玉枕秘记

    同“枕中鸿宝”。明高启《题黄大痴天池石壁图》诗:“我闻此中可度难,玉枕秘记传自青牛师。”

  • 蛮触战

    同“蛮触交争”。宋辛弃疾《玉楼春.隐湖戏作》词:“日高犹苦圣贤中,门外谁酣蛮 触战?”

  • 庭前鲤

    源见“孔鲤趋庭”。谓谨遵父教之子。陈曾《自题半僧斋诗文集后》诗:“少时学对庭前鲤,壮岁飘零天外鸿。”【词语庭前鲤】   汉语大词典:庭前鲤

  • 退徙三舍

    同“退避三舍”。汉王充《论衡.变虚》:“夫三恶言不能使荧惑守心,三善言安能使荧惑退徙三舍?”【词语退徙三舍】  成语:退徙三舍

  • 虎尾春冰

    《易.履》:“履虎尾,不咥人,亨。”王弼注:“履虎尾,言其危也。”《书.君牙》:“心之忧危,若蹈虎尾,涉于春冰。”孔传:“虎尾畏噬,春冰畏陷,危惧之甚。”后因以“虎尾春冰”比喻极其危险的境地。宋朱熹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