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鞭长莫及

鞭长莫及

形容由于条件不具备,力不从心。比喻力所不及。公元前595年,楚庄王率兵攻宋。次年春,宋国告急于晋,晋景公打算率兵救援。晋大夫伯宗说,不行。古人说,鞭子虽然长,达不到马肚子。上天正在保祐楚国,不能和他竞争。晋国即使强盛,也不能违背上天的意志。俗话说,高高低低,都在心里。河流湖泊还容纳污泥浊水,山林草野里也暗藏毒虫猛兽,美玉也往往含有瑕疵,国君有时也要忍辱负重,这是上天的常道,您还是不要匆忙发兵吧。晋侯听了,就停止发兵,而只派一个使臣前往宋国,鼓励他们自行与楚国作战。

【出典】:

左传·宣公十五年》:“宋人使乐婴齐告急于晋。晋侯欲救之。伯宗曰:‘不可。古人有言曰,虽鞭之长,不及马腹。天方授楚,未可与争。虽晋之强,能违天乎?谚曰,高下在心。川泽纳污,山薮藏疾,瑾瑜匿瑕,国君含垢,天之道也。君其待之。’乃止。”

【例句】:

南朝·梁·沈约《宋书·徐爰传》:“羽林鞭长,太仓遥阻,救援之日,势不相及。” 清·昭《啸亭杂录·续录·魏柏乡相公》:“滇、黔、蜀、粤,地方边远,今将满兵遽撤,恐一旦有变,有鞭长莫及之虞。”


主谓 及,到。虽然鞭子很长,但打不到马的肚子上。后用来比喻力所不能及。语本《左传·宣公十五年》:“虽鞭之长,不及马腹。”叶志坚《杂色雨》:“儿子身无专长,单纯依靠父母力量把儿子扶上马,那是十分吃力的。何况许多事~呢。”△用于无能为力。→力不从心 ↔绰绰有余


【词语鞭长莫及】  成语:鞭长莫及汉语词典:鞭长莫及

猜你喜欢

  • 鹄鼎

    《楚辞.天问》:“缘鹄饰玉,后帝是飨。何承谋夏桀,终以灭丧?帝乃绛观,下逢伊挚。”注引东汉.王逸《楚辞章句》:“后帝谓殷汤也。言伊尹始仕,因缘烹鹄鸟之羹,修玉鼎以事于汤,汤贤之,遂以为相也。”缘,借助

  • 红丝千里系

    同“红丝系足”。清孔尚任《桃花扇.拒媒》:“两处红丝千里系,一条黑路六人忙。”

  • 竖刁

    《左传.桓公十七年》载:春秋时齐桓公的宦官寺人貂谀事桓公。桓公卒,诸公子争立,寺人貂等恃宠争权,杀群吏,立公子无亏,齐国内乱。后因以“竖刁”或“竖刀”蔑称寺人貂。亦以泛指阉宦奸臣。《史记.齐太公世家》

  • 牖下

    《诗.召南.采蘋》:“于以奠之,宗室牖下。”又《左传.哀公二年》:“毕万,匹夫也,七战皆获,有马百乘,死于牖下。”杜预注:“死于牖下,言得寿终。”后因以“牖下”借指寿终正寝。宋王明清《挥麈后录》卷七:

  • 卧榻之旁,岂容他人鼾睡

    同“卧榻之侧,岂容鼾睡”。《野叟曝言》一四五回:“细按图册,贼已在我掌中,百日之说,犹谦辞耳。昔人云:‘卧榻之旁,岂容他人鼾睡’,‘养痈致患’,猝然一发,势若燎原矣。”【词语卧榻之旁,岂容他人鼾睡】

  • 蒲帛

    源见“安车软轮”。蒲车与束帛。古代征聘贤者之礼。《文选.桓温〈荐谯元彦表〉》:“若秀蒙蒲帛之征,足以镇静颓风,轨训嚣俗。”吕延济注:“古之征贤者,皆以束帛之礼、蒲裹车轮而征之。”【词语蒲帛】   汉语

  • 翁仲

    《淮南子.氾论训》高诱注载:传说秦始皇初兼天下,有长人见于临洮,其长五丈,足迹六尺。仿写其形,铸金人以象之,称为“翁仲”。后因用“翁仲”指称铜像或石像。《三国志.魏明帝纪》“景初元年十二月”裴松之注引

  • 祖生鞭

    源见“祖鞭先著”。借以勉人立志报国、努力进取。唐李白《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》诗:“多逢剿绝儿,先著祖生鞭。”明杨珽《龙膏记.旅况》:“分明是洛阳 季子,临邛 司马,长安 曼倩,岂久困尘寰,从今去,

  • 林惭涧愧

    指假隐士变节出来傲官之后,趋名逐利,原来隐居时住过的山中林木涧水都深以为耻。南朝齐孔稚珪《北山移文》:“故其林渐无尽,涧愧不歇。”

  • 潘生秋思

    源见“潘安秋兴”。指悲秋的情怀。唐武元衡《秋怀奉寄朱补阙》诗:“潘生秋思苦,陶令世情疏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