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以形容上行下效。后则含贬意,意谓上边的作风不好,下边会比上边更不好。滕国国君滕文公死后,滕太子请他的师傅然友去问孟子如何举行丧礼。孟子告以须穿粗布衣、喝稀粥,居丧三年。然而滕国官员皆不赞成。然友受滕
同“鳌戴三山”。唐司空图《淮西》诗:“鳌冠三山安海浪,龙盘九鼎镇皇都。”
《史记.孟子列传》附《邹衍传》:“邹衍睹有国者益淫侈……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,《终始》、《大圣》之篇十余万言。……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,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。中国名曰赤县神州。赤县神州内自有
同“刻棘”。南朝 梁江革《又赠何记室诗》:“刻猴虽言巧,辩对今知章。”
同“湘妃竹”。宋辛弃疾《浪淘沙.赋虞美人草》词:“儿女此情同,往事朦胧,湘娥竹上泪痕浓。”
意谓时刻不忘为正义而献出生命。沟壑:山沟,古人常用以指野死弃尸之处。语本《孟子.塍文公下》:“志士不忘在沟壑,勇士不忘丧其元。”丧其元:掉脑袋。述宾 原指不忘为正义而死,虽死山沟而无怨。后用以指富贵之
嗫嚅( ㄋㄧㄝˋ niè ㄖㄨˊ rú ):要说不说的样子。 想要说话,又吞吞吐吐。 形容有所畏惧而不敢畅所欲言。语出唐.韩愈《送李愿归盘谷序》:“伺候于公卿之门,奔走于形势之途,足将进而
《陶渊明集》《停云》诗四首其二:“停云霭霭,时雨濛濛。八表同昏,平陆成江。有酒有酒,闲饮东窗。愿言怀人,舟车靡从。”《序》云:“停云,思亲友也。”唐.杜甫《梦李白》诗二首其一:“死别已吞声,生别常恻恻
《左传.闵公二年》:“卫文公大布之衣,大帛之冠。”杨伯峻注:“大布衣,大白冠,所以示俭。”后因以“卫布”指粗布衣服。卷盫《蔽庐丛志序》:“太羹玄酒,沃唇不旨;刘冠卫布,入市则哗。”【词语卫布】 汉
源见“心猿意马”。指心,心情。人心动转不定,犹如猿猴,故称。唐 慧立本《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》卷九:“制情猿之逸躁,絷意象之奔驰。”【词语情猿】 汉语大词典:情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