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七洲洋

七洲洋

①即今广东珠海市东南之九洲列岛。《宋史·二王本纪》:南宋景炎二年(1277)“十二月丙子,昰至井澳,飓风坏舟几溺死,遂成疾。旬余,诸兵士始稍稍来集,死者十四五。丁丑,刘深追昰至七州洋,执俞如珪以归”。即此。

②即今海南省海南岛东北七洲列岛。南宋吴自牧《梦粱录》:“若欲船泛外国买卖,则是泉州便可出洋。迤里过七州洋。”《元史·史弼传》:“至元二十九年十二月,弼以五千人合诸军,发泉州……过七洲洋、万里石塘,历交趾、占城界。”元周达观《真腊风土记》:“自温州开洋行丁未针,历闽广海外诸州港口,过七洲洋,经交趾洋,到占城。”近一百多年来,中外学者误认为七洲洋即今西沙群岛,谭其骧《七洲洋考》始辨明此七洲洋指今海南岛东北之七洲列岛。

③南中国海的一部分。得名于海上七洲列岛(即今海南文昌县东北的七洲列岛)。宋、元、明记载中的七洲洋专指七洲列岛附近一带海面。清图籍中的七洲洋有广、狭二义:狭义沿袭明以前旧义,如成书于18世纪的《指南正法》、 《海录》等;广义则用以泛指北起海南岛东侧,南抵越南昆仑岛整个南中国海西部,见于18世纪的《海国闻见录》、19世纪的《瀛环志略》等。


(1)南中国海的一部分。得名于海上七洲列岛(即今海南省文昌市东北的七洲列岛)。宋、元、明史籍记载中专指七洲列岛附近一带海面。清代有广狭二义:狭义仍沿袭明以前旧义;广义则泛指北起海南岛东侧,南抵越南昆仑岛的整个南中国海西部。(2)《宋史·二王本纪》:元至元十四年(1277年)十二月丁丑,元将“刘深追昰(宋端宗)至七州洋”。“”、“洲”通用。一说与宋、元、明记载相同,指海南省东侧七洲列岛附近海面;一说即珠江口内今广东省珠海市东南九洲洋,“七”可能为“九”之误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柏乡县

    隋开皇十六年 (596) 置,属栾州。治所即今河北柏乡县。《元和志》 卷17柏乡县: “遥取古柏乡,县以为名。” 大业初属赵郡。唐属赵州。北宋熙宁五年 (1072) 省入高邑县,元祐初复置,属庆源府。

  • 闰州

    蒙古太祖十五年(1220)改丰闰县置,属燕京路。治所在今河北丰润县。辖境相当今河北丰润县地。至元二年(1265)废。

  • 邱州

    唐贞观二十三年(649)置,治所在今云南南华县西北三十里沙桥镇。辖境约当今云南南华县地。天宝后废。

  • 白盐山

    在今四川奉节县东十七里长江南岸。《方舆胜览》卷57夔州:白盐山“在城东十七里。崖璧五十余里。其色炳耀,状若白盐”。隔江与赤甲山相对,中夹江为瞿塘峡,为蜀之咽喉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9奉节县:白盐山“明初伐

  • 神川

    即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东北腊普河,北流转东汇入金沙江。“腊普” 又作 “喇普”,藏语意即神川。《新唐书·南诏传》: “牟寻遽遣兵五千人戍吐蕃。乃自将数万踵其后,昼夜兼行,乘其无备,大破吐蕃于神川,遂断

  • 绕 (遶) 翠江

    在今贵州惠水县南十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21定番州: 遶翠江 “在 (卧龙番长官司)司治南。自山涧中绕流而东,亦入都泥江”。

  • 陵高县

    1943年晋冀鲁豫边区由陵川、高平二县析置,属太行区。治大槲树 (今山西陵川县西南大槲树)。后迁侯庄 (今山西高平县东南侯家庄)。1945年10月撤销,并入陵川、高平二县。旧县名。太行抗日根据地设。1

  • 马举龙城

    在今云南富民县东南旧县。《清一统志·云南府》 引《明统志》:“乌蛮酋㱔门㱔末始筑马举龙城,号黎��甸。元至元中,立黎�ᘔ

  • 吕亭

    即今安徽桐城县北十八里吕亭镇。为南朝置吕亭县、吕亭左县治所。明置吕亭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6桐城县:吕亭“相传吕蒙尝驻师于此”。

  • 葛家溪

    又名北洞水。在今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7恭城县: 葛家溪 “源出县东之北洞,西流合入乐川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