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石山
即七峰山。在今河南方城县北三十里。《魏书·地形志》:荆州方城县“有七石山”。即此。
即七峰山。在今河南方城县北三十里。《魏书·地形志》:荆州方城县“有七石山”。即此。
①在今山西原平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0崞县:七里河“在县北,南流入于滹沱河”。②在今山东青州市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5青州府益都县:“七里河在府南。源出劈山之阴。又有石井水,亦出劈山,流经废广县城东,七
即今广东惠来县西北葵潭镇。清乾隆《潮州府志》 卷 14 惠来县: 葵潭墟在 “县西九十里。为闽广通衢”。雍正七年 (1729) 设巡司于此。
在今湖北京山县南。《元和志》 卷21京山县: 温汤水 “在县南十五里。拥以溉田,其收数倍。流经其家,多凶”。西魏置温州以此名。
①在今江苏镇江市西北。唐王昌龄有《芙蓉楼送辛渐》诗。②在今湖南洪江市黔城镇沅江南岸。唐诗人王昌龄在丹阳(今江苏镇江)时曾写有《芙蓉楼送辛渐》诗,后迁龙檦(治今黔城镇)尉。此地芙蓉楼即后人为纪念王昌龄而
1928年由零陵、宁远、祁阳、桂阳、新田、常宁6县析置,治石鼓源(在今湖南祁阳县东南石鼓源)。以境内有阳明山而得名。1929年迁白果(今祁阳县南白果市)。1931年改设阳明特区,驻石鼓源。同年废。旧县
即拉孜。今西藏拉孜县东北拉孜。《清一统志·西藏》 藏地诸城: 章拉则城 “在日喀则城西北八百十里”。又作拉孜、将罗尖。清康熙间置,在今西藏自治区拉孜县东北拉孜区。
在今湖南新宁县西北三十八里万峰乡。明置巡司于此。《清一统志·宝庆府二》:石门隘“在新宁县西。有土城。明尝移武冈州巡司于此。后巡司仍归州,设隘长、统制、大绢等峒”。
即汴水、汴渠。
在今江西星子县西二十五里庐山。《水经·庐江水注》:“山东有石镜,照水之所出。有一圆石,悬崖明净,照见人形,晨光初散,则延曜入石,毫细必察,故名石镜焉。”
又名茅花界。在今湖南桑植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7慈利县: 茅花岭 “高峻为群峰之冠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