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江闸
明嘉靖十六年(1537)建,在今浙江绍兴县北三江村。《明史·汤绍恩传》:“绍恩遍行水道,至三江口,见两山对峙……遂兴工”,筑三江闸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2绍兴府:三江闸在“府北二十八里。会稽、萧山、山阴之水赖以停蓄,其外即三江口也”。由于海滩外涨,闸已废弃,改建为桥。
明嘉靖十六年(1537)建,在今浙江绍兴县北三江村。《明史·汤绍恩传》:“绍恩遍行水道,至三江口,见两山对峙……遂兴工”,筑三江闸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2绍兴府:三江闸在“府北二十八里。会稽、萧山、山阴之水赖以停蓄,其外即三江口也”。由于海滩外涨,闸已废弃,改建为桥。
在今河北抚宁县东北八十里石河之滨。层峦并立,沿河峭壁数仞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7抚宁县“裂头山” 条载: “其西白蕉果山,山前为傍水崖,内平外险。隆庆初,北部黄台吉犯边,自此逸去,帅臣戚继光伏兵邀之,斩
南宋末建,在今四川云阳县东北云安镇西北。《元史·杨文安传》: 至元间,“万州既定,遣使招铁檠、三宝两城守将杨宜、黎拱辰降”。杨侯汤溪摩岩云: 杨宜家 “本忠南垫江望族,捧檄修筑铁檠城,守卫乡井有年,于
汉晋洛阳城(今河南洛阳市东北)洛河南岸。北魏杨衒之《洛阳伽蓝记》卷3:永桥以南、道西有四馆:“一曰归正,二曰归德,三曰慕化,四曰慕义。吴人投国者处金陵馆,三年已后,赐宅归正里。”汉、晋洛阳城中里名。故
在今湖南望城县北靖港镇。《水经·湘水注》:“沩水又东入临湘县,历沩口戍,东南注湘水。”
即今山东莱州市东二十里之大基山,为掖水所出之山。《魏书·地形志》 东莱郡掖县: “有掖山祠。” 清光绪 《山东通志》 卷27谓大基山西岩之先天观即古掖祠。可证大基山即古掖山。
即今云南永胜县东南仁和镇。民国初置县佐于此。1988年改名仁和镇。
又名古桐里。即今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镇西十七里张江镇。清光绪《南汇县志》卷1:张江栅镇,“相传明隆庆时有张姓名江者创建市舍,故名”。
夏至春秋时国。为皋陶之后,偃姓。在今安徽六安市北十里城北乡。《左传》:文公五年(前622),“楚人灭六”。即此。或作录。夏封国偃姓。春秋时为楚所灭。在今安徽省六安市东北。《史记·夏本纪》:禹“封皋陶之
即今四川江津市东南贾嗣镇。清光绪 《江津县志》 卷2: 贾嗣场 “距城九十里”。
即今河南邓州市东南三十里桑庄乡。清尹耕云 《豫军纪略》 卷1: 同治三年 (1864) 三月,太平军 “后股尚在邓州桑庄、腰店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