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乌思藏十三万户

乌思藏十三万户

元代在西藏地方的建置。世祖中统元年(1260)封吐蕃萨迦高僧八思巴为国师,后升号帝师,命掌全国佛教事务;至元元年(1264)置总制院即释教总制院,后改称宣政院,以专司吐蕃军民事务,定院使秩从一品,命帝师领院事。宣政院在西藏置乌思(前藏)、藏(后藏)、纳里速古鲁孙(阿里三围)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,宣慰使秩从二品,宣政院派员入蕃,清查乌思藏户籍,又命帝师荐举一人为本钦(长官),封为“乌思藏三路军民万户”,以佐其事。依据此次清查,分封乌思藏各地僧俗领袖为万户长,秩正三品,佩虎符,定额为十三,故称乌思藏十三万户。乌思地区(前藏)封万户六个:(1)止贡(即迷儿军、必里公、必里工瓦、止等,治所在墨竹工卡县直孔);(2)帕主(即伯木古鲁、帕木竹、帕木主巴、帕等,治所在乃东县泽当东北);(3)嘉玛(即加麻瓦、嘉哇、嘉等,治所在墨竹工卡县嘉玛赤康);(4)雅桑(即牙里不藏思八、雅桑巴、雅等,治所在乃东县雅桑);(5)蔡巴(即搽里八、蔡等,治所在拉萨市东郊茶公堂);(6)恰域(即札由瓦、恰拉主、恰等,治所在隆子县东南加玉),共万户六。藏地区(后藏)封万户六个:(1)拉堆洛(即洛,治所在定日县谢噶尔);(2)拉堆绛(即绛,治所在昂仁县);(3)曲弥(即出密、曲等,治所在日喀则市曲弥);(4)夏鲁(即沙鲁、夏等,治所在日喀则市夏鲁);(5)绛卓(即襄卓、襄等,治所在南木林县);(6)古尔摩(即古尔,治所在定结县古尔莫)共万户六。乌思、藏之间封万户一:羊卓(即俺不罗、俺卜罗等,治所在羊卓雍湖以西浪卡子县)。合计十三万户。由于各万户之间时有战争,彼此消长,而定额限定十三,故在史籍文献中随时间推移,其万户名称不尽一致,故除此以外尚见有其他万户名称者,如:唐波且(即汤卜赤八、汤波且巴、汤等,治所在穷结县)、达垅(即思答笼剌、达垅巴、达等,治所在拉萨市)、拉(即俄里,治所在萨迦)、拉主(一说即达垅)、罗达洛、甲域主巴(一说即恰域)、嗸笼答剌(一说即绛卓)、琼扎贝尔,等等。元末帕主万户兼并邻部,至正十四年(1354)攻占乌思藏大部,受顺帝封为大司徒,取代萨迦实权。明初仍依元制分封乌思藏万户亦额定十三,但已名存实废。元代乌思藏十三万户所辖之地,约当今沿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之拉萨、山南、日喀则等地区所辖各县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大夫关

    在今贵州遵义县附近。《明史·李应祥传》:万历二十八年(1600)征播州杨氏,镇雄兵王嘉猷“扬声捣大水田,而潜以一军拔大夫关,直抵马坎”, 即此。在今贵州省遵义县附近。明万历二十八年(1600年)征播州

  • 浑源县

    唐末置,属云州。治所即今山西浑源县。辽属应州。金贞祐二年 (1214) 为浑源州治。蒙古至元四年 (1267) 废。1912年改浑源州置浑源县,属山西雁门道。1928年直属山西省。1949年属察哈尔省

  • 高邑

    即今河南泌阳县东二十八里高邑乡。清尹耕云 《豫军纪略》 卷3: 咸丰七年 (1857) 九月,“格绷额抵高邑,与龙泽厚军合”。

  • 芦峰山

    即今福建建阳市西北七十里云谷山,接武夷山市界,与西山对峙。《清一统志·建宁府》:芦峰山“山高万仞,四围峭削,绝顶平坦。宋乾道中,朱子更名曰云谷,筑草堂读书其下。有记”。

  • 善巨郡

    宋大理置,治所在成纪镇 (今云南永胜县北四里大树坪)。辖境约当今云南西北部及四川盐源、盐边两县地。元至元十五年 (1278) 改施州。大理置,治今云南省永胜县。辖境约当今云南省永胜、华坪、维西、贡山等

  • 黑芦堤 (隄)

    宋代称战国燕长城一段遗址名。在今河北徐水县东北。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: 太平兴国四年 (979),契丹入侵,刘延翰率众抗御,“崔彦进潜师出黑芦堤北,缘长城口,衔枚蹑敌后”。即此。

  • 闽上省

    1933年11 月由中华共和国 (福建人民政府) 置,省会在南平县 (今福建南平市)。辖境相当今福建建宁、将乐、沙县、尤溪、南平、建瓯、政和等县市以北、以西地。同年12月改为延建省。

  • 将水场

    唐贞观三年 (629) 析将乐县置,属建州。即今福建顺昌县。景福二年 (893) 改名永顺场。唐贞观三年(629年)析将乐县置,在今福建省顺昌县。属建州。景福二年(893年)改名永顺场。

  • 北新息县

    南朝宋析新息县置,属汝南郡。治所在今河南息县北三十里。北齐并入南新息县。古县名。南朝宋析新息县置,治今河南省息县东。属汝南郡。北齐废。

  • 大虞浦

    在今江苏昆山市西南九里。又有小虞浦在今昆山市西南三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4苏州府昆山县:大虞浦,“《志》云,唐天祐初,吴越浚新洋江及璜塘,兼通大小虞二浦,并北出新塘,南通吴淞江。新塘即昆山塘矣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