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大都

大都

元都城。在今北京市区。《元史·地理志》:世祖至元四年(1267),“始于中都之东北置今城而迁都”。至元九年(1272)改名大都。二十年(1283)筑城。蒙人称为汗八里,意即汗城。全城平面呈南北略长的长方形,周长约二万八千六百余米。城东西二边相当于旧北京内城东西城墙,南至今东西长安街南侧,北抵今德胜门、安定门外土城旧址。四面设城门十一座,东、南、西三面均为三门,北面二门。皇城位于全城南部中央地区,东墙在今南北河沿西侧,西墙即今西皇城根,北墙在今地安门南,南墙在今东、西华门大街以南。皇城内以太液池为中心,西有隆福、兴圣两宫, 东部为宫城。皇城外为居民和商业区,南北向主干道和东西向胡同,把全城划分为五十二坊。大都城规模宏大,布局整齐,宫殿壮丽,商业发达,为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城。


元都城。蒙古至元四年(1267年)在金中都城东北郊外另建新城,仍称中都。九年改称大都,二十年筑成。蒙古语称为“汗八里”,意即汗城。外郭城周长28600米,南北略长,呈长方形。南墙在今北京城东西长安街南侧,北墙在今德胜门、安定门外土城旧址,东墙与西墙各在今东直门与西直门南北垂直线上。北面城门有二,其余三面各三。全城共有南北和东西干道各九,组成棋盘式干路。皇城位于大城南部稍西,宫城在皇城内东部。太庙和社稷坛置在皇城右左两侧,接近都城东西墙。都城内皇城外为居民区,分为五十坊。皇城之北积水潭为南北大运河终点,其北岸斜街市是最为繁华的商业区,其次是西城的羊角市、东城的旧枢密院角市。都城规模雄伟,宫殿壮丽,户口繁庶,商业发达,附郭居住各国商人甚多,“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,世界诸城莫能与比”(《马可·波罗行纪》)。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。

元大都平面图


猜你喜欢

  • 三河市

    1949年1月当地解放后由肥西县析置,属江淮解放区。治三河镇(今安徽肥西县东南三河镇)。同年4月改属皖北行署区。1950年撤销,并入肥西县。(1)旧市名。1949年解放后由肥西县三河镇升置,属皖北行署

  • 带方县

    西汉置,属乐浪郡。治所在今朝鲜黄海北道凤山土城内。东汉末为带方郡治。西晋建兴元年(313) 侨治棘城 (今辽宁义县西南)。北魏延和元年(432) 废。古县名。西汉元封三年(前108年)置,治今朝鲜黄海

  • 中潮千户所

    明洪武二十一年(1388)置,属五开卫。治所即今贵州黎平县东南中潮镇。清废。明洪武二十一年(1388年)置,治今贵州省黎平县东南中潮镇。属五开卫。清康熙五年(1666年)废。

  • 修泽

    即修鱼。春秋郑邑。在今河南原阳县西南。《左传》: 成公十年 (前581),晋人与郑子然 “盟于修泽”。古邑名。春秋郑邑。战国时属韩,名修鱼。在今河南省原阳县西南。《左传》成公十年(前581年):晋会诸

  • 石龙岗

    即今山西繁峙县城。明万历十四年(1586)繁峙县移治于此。

  • 永平都督府

    唐置,为党项羁縻府,属灵州都督府。其地当在今宁夏黄河两岸地。后废。

  • 大阳关

    又名太阳关、茅津、陕津、太阳津。北周大象元年(579)置,在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县老城西北四里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陕州陕县:“有大阳故关。即茅津,一曰陕津。贞观十一年造浮梁。”

  • 博安县

    三国魏置,属庐江郡。治所在今安徽六安县西。《水经·泄水注》: “博安县,《地理志》 之博乡县也。王莽以为杨陆矣。泄水自县,上承沘水于麻步山,西北出,历濡溪,谓之濡水也。” 西晋废。古县名。三国魏置,治

  • 郫城

    即郫县城。在今四川郫县。《晋书· 惠帝纪》: 太安二年 (303) 十 一月,“李雄自郫城攻益州刺史罗尚,尚委城而遁,雄尽有成都之地”。

  • 泫氏县

    西汉置,属上党郡。治所即今山西高平市。北魏永安中改玄氏县。《元和志》 卷15: “在泫水之上,故以为名。”古县名。西汉置,治今山西省高平市。属上党郡。东汉初曾改置为泫氏侯国。后国除仍为县。北魏永安中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