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阳津
即大阳关。一作太阳津。在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县老城西北。《后汉书·邓禹传》:建武元年(25),邓禹围安邑,“更始大将军樊参将数万人,度大阳,欲攻禹”。即此。
古黄河津渡。在今山西省平陆县西南。古称茅津,汉后因地属大阳县,故通称大阳津。南岸当今河南省陕县西北。东汉建武元年(25年),邓禹围安邑,更始遣将樊参渡大阳欲攻禹;唐宝应元年(762年),史朝义据洛阳,肃宗征回纥兵自陕州大阳津渡河进讨朝义,均指此。近代称大阳渡,俗称上河头。《通志》:下阳与上阳相望,由下阳至上阳必由大阳渡,即此。
即大阳关。一作太阳津。在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县老城西北。《后汉书·邓禹传》:建武元年(25),邓禹围安邑,“更始大将军樊参将数万人,度大阳,欲攻禹”。即此。
古黄河津渡。在今山西省平陆县西南。古称茅津,汉后因地属大阳县,故通称大阳津。南岸当今河南省陕县西北。东汉建武元年(25年),邓禹围安邑,更始遣将樊参渡大阳欲攻禹;唐宝应元年(762年),史朝义据洛阳,肃宗征回纥兵自陕州大阳津渡河进讨朝义,均指此。近代称大阳渡,俗称上河头。《通志》:下阳与上阳相望,由下阳至上阳必由大阳渡,即此。
即今安徽全椒县西马厂镇。清康熙《全椒县志》卷3:马厂在“西北五十五里”。村名。在安徽省长丰县北部、舜耕山南麓。属孔店乡。人口350。传三国时曹操在此辟军马场,后成集市,名马场集,后演为今名。有铁木、农
亦名新阳江。在今江苏昆山市东南六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4苏州府昆山县: 新洋江 “自城东四里运河分流,南接娄江”。南宋隆兴三年 (1165)开新洋江后,屡经修浚。其水南承吴淞江,北通娄江。每当松江中断
即今湖北谷城县西北马脑观。《清一统志·襄阳府三》:马脑观“在谷城县西一百八十里阴岩山。本朝乾隆十九年设巡司。嘉庆十一年裁”。
即古新甫山。在今山东新泰市西北四十里,接莱芜市界。《清一统志·泰安府》: 宫山,“ 《县志》: 相传汉武封禅于此,见仙人迹。建离宫其上,故改名宫山”。亦名小泰山。
在今江西南康县西北。《明一统志》 卷58南安府: 禽水“在南康县治西北。源出禽山,东流至南野口入章江”。
东汉安帝时分辽东、辽西二郡地置,属幽州。治所在昌黎县(今辽宁义县)。辖境相当今辽宁葫芦岛市以东,辽河下游以西、大凌河中、下游一带。三国魏改为昌黎郡。东汉安帝时分辽东、辽西两郡地置,治昌黎县(今义县)。
即今广东河源市东北黄田镇。清同治《广东图说》 卷30河源县: “黄田约,城东北一百里。” 宣统 《广东舆地全图》: 河源县东北有黄田约。
在今安徽砀山县西北。《清一统志·徐州府二》:市利寨“在砀山县西北三十五里。旧为河滨冲要,有主簿驻此”。
在今河南民权县东。《后汉书·仇览传》:“县召补吏,选为蒲亭长。” 即此。
①即今四川岷江西支流西河。东晋常璩《华阳国志·蜀志》:“江原县,郡西,渡大江,滨文井江,去郡一百二十里。”②即今四川邛崃市之邛崃河(南河)。《水经·江水注》:江水“又与文井会,李冰所导也。自笮道与濛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