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门
在今河北涞源县南。《资治通鉴》:东晋太元二十一年(396),后燕慕容垂攻北魏,“逾青岭,经天门,凿山通道,出魏不意,直指云中”。胡注“青岭盖即广昌岭,在代郡广昌县南,所谓五回道也。其南层崖刺天,积石之峻,壁立直上,盖即天门也。”
在今河北省涞源县南。《资治通鉴》:东晋太元二十一年(396年),后燕慕容垂攻北魏,“引兵密发,逾青岭,经天门,凿山通道,出魏不意,直指云中”。胡注:“青岭盖即广昌岭,在代郡广昌县(今涞源县北)南,所谓五回道也。其南层崖刺天,积石之峻,壁立直上,盖即天门也。”
在今河北涞源县南。《资治通鉴》:东晋太元二十一年(396),后燕慕容垂攻北魏,“逾青岭,经天门,凿山通道,出魏不意,直指云中”。胡注“青岭盖即广昌岭,在代郡广昌县南,所谓五回道也。其南层崖刺天,积石之峻,壁立直上,盖即天门也。”
在今河北省涞源县南。《资治通鉴》:东晋太元二十一年(396年),后燕慕容垂攻北魏,“引兵密发,逾青岭,经天门,凿山通道,出魏不意,直指云中”。胡注:“青岭盖即广昌岭,在代郡广昌县(今涞源县北)南,所谓五回道也。其南层崖刺天,积石之峻,壁立直上,盖即天门也。”
唐置,为羁縻应州治。治所在今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东南上江镇。后废。古县名。唐置,治今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东北都江镇。为应州治。宋废。
在今湖北宣恩县东北四十里。清置巡司于此。后废。(1)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武宣县东部。面积129平方千米。人口3万,50%为壮族。镇人民政府驻东乡街,人口 1200。因处县境东部,故名。1950年为东乡乡,
一作大凝墟。即今广西贺县东北百二十里大宁镇。明置巡司于此。
即今四川合川市西北龙凤镇。清光绪《合州志》卷4:龙凤场“城一百里”。集镇名。在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东南部。属南强镇。人口 1040。因地居山梁,涪江绕其东北,似水龙山凤得名。有榨油厂、橡胶厂、糖果厂、市
明置,属西固城千户所。在今甘肃宕昌县西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西固城所:“北有化石关。”《清一统志·阶州二》:化石关“在州境西固城北九十里”。
明洪武二十七年(1394)置,属赤水卫。治所在今贵州毕节市东北六十八里燕子口镇东北。后废。明洪武二十七年(1394年)置,治今贵州省毕节市东北阿市乡。属赤水卫。清康熙元年(1662年)废。
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城区西长江中。《楚辞·九章·涉江》: “乘鄂渚而返顾。” 汉刘向 《说苑》: “昔鄂君乘青翰之舟,下鄂渚,浮洞庭。” 《舆地纪胜》 卷66鄂州: 鄂渚 “在江夏县西黄鹤矶上三百步……
在今山东滕州市东北一百二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兖州府一》:小沂河“有二源:一出县东北太白山之东,一出县东北樵山之西,俱至县东北合为沂河,入沂州府界。盖即沂州大阜之上源也”。
在今福建平和县东三十六里文峰乡九层岩峡谷中。唐咸通七年(866)僧义中创建。清末重建。分前后两组,前组有山门、钟鼓楼、大雄宝殿,后组有祖殿、塔殿、斋堂等。塔殿内有明李宓书《重刻唐王讽漳州三平大师碑》等
即庆州。在今内蒙古巴林右翼北索博日嘎苏木古城。《明史·李文忠传》:洪武三年(1370),北征“时元帝已崩,太子爱猷识里达腊新立。文忠谍知之,兼程趋应昌。元嗣君北走……出精奇穷追至北庆州而还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