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威远镇

威远镇

北宋熙宁八年 (1075) 改威远寨置,属通远军。在今甘肃武山县南。后废。


(1)古镇名。北宋大中祥符七年(1014年)置威远寨,熙宁八年(1075年)升镇,在今甘肃省武山县西南。后废。(2)今镇名。(1)在山西省右玉县西部。面积259平方千米。人口1.2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威远堡,人口1860。明设威远卫并筑城,取“威名远扬”之意,清初改今名。1949年属右玉县四区,1953年设威远堡乡,1958年改飞跃公社,1961年改威远堡公社,1984年改镇。2001年威坪堡乡并入,改名威远镇。地处沧头河上游黄土丘陵台地主产莜麦、山药、豆子,盛产胡麻、迟熟西瓜。有建材、农机修配、机砖等厂。公路通平鲁、右玉等地。古迹有威远古城遗址和汉墓群。(2)在贵州省长顺县东部、青龙山北麓。面积89平方千米,人口2.8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威远,人口2500。清设威远营。1932年置镇,1936年废。1961年建威远公社,1984年改乡。1991年威远、付家院、长坡三乡合建威远镇。设农贸集市。产稻、烤烟、油菜籽。境内有铝矿。惠狗公路经此。青龙山为名胜地。(3)在云南省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中北部。县人民政府驻地。面积42平方千米。人口2.3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威远,人口约1.8万。明称勐卧,傣语勐为“地方”,卧为“盐井”,意即“出产食盐的地方”。元以后历为威远州、府、厅、县治。1914年起为景谷县治。1934年置钟山镇,后废。1958年复置钟山镇。1965年改大街镇。1984年改威远镇。地处钟山坝子中部、威远江两岸。产稻、甘蔗、蔬菜、杧果等。有盐矿、煤矿及制糖、胶合板、松香、炼油、农机修造、砖瓦、制茶、粮油加工、酿酒、杧果食品、印刷等厂。小普、景圈公路在此交会。城南大寨有官缅寺,城北杧果山有革命烈士纪念塔。(4)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中西部、沙塘川河畔。县人民政府驻地。面积80平方千米。人口5.1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威远,人口1.8万。古称诺木斗,意为“森林地区”。宋为牧马苑。明嘉靖十四年(1535年)修筑城垣,定名威远堡,取“威镇四方”之意。1931年为县治。1932年设威远镇,1955年改区,1958年改公社,1983年置镇。产春小麦、油菜籽、蚕豆、豌豆及蔬菜。有酿酒、建材、砖瓦、地毯加工等工业。宁互、互平公路经此。古迹有建于明天启年间的钟鼓楼。该镇每年举办的“二月二”传统“花儿”擂台赛久负盛名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贺川县

    隋开皇十九年 (599) 置,属藤州。治所在今广西岑溪县北。大业初属永平郡。唐武德四年(621) 复属藤州。贞观末废。古县名。隋开皇十九年(599年)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岑溪市东北。属藤州。唐贞观末

  • 麻屯口

    在今湖北嘉鱼县南。《水经·江水注》 江水: “又东得白沙口,一名沙屯,即麻屯口也。本名蔑默口,江浦矣。南直蒲圻洲,水北入百余里,吴所屯也。”

  • 万峰山

    在今湖北咸丰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2唐崖长官司:万峰山“在司境。亦曰杉篁峒。顶有池,流为杉篁、杉碧、垒子等溪”。

  • 九龙川

    即今甘肃宁县东九龙河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7宁州:九龙川在“州东百二十里。一名九陵川。以川中有堆阜凡九似陵也。自横岭流至州西南,合奢延川,又南流入泾河。其水清莹,即真宁河矣。亦曰宁江, 又曰宁河”。

  • 岐阳宫

    在今陕西凤翔县东五里。《元和志》卷2凤翔府(岐州):“后魏太武帝于今州理东五里筑雍城镇,文帝改镇为岐州。隋开皇元年,于州城内置岐阳宫,岐州移于今理。”

  • 元淑墓

    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南小南头乡东王庄西北三里。为北魏昭成皇帝什翼犍曾孙常山康王元素之子。名淑, 字买仁,谥曰靖。官至使持节、平北将军、肆朔燕三州刺史、平城将军。卒于正始四年(507)十月。《北史》卷15有

  • 耙耧山

    在今河南嵩县东北二十五里。《清一统志·河南府一》: 耙耧山在 “方山之西。下有程伊川故宅”。

  • 峡口隘

    在今江西玉山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5广信府玉山县: 峡口隘 “在县西北。《闻见录》,自府城东二十里龙溪分路,由牛头岭临江湖出峡口,直抵县之北门,此往来间道也”。

  • 始安县

    ①西汉元鼎六年 (前111) 置,属零陵郡。治所即今广西桂林市。东汉为始安侯国。三国吴为始安郡治。南朝宋为始建国治。南齐复为始安郡治。梁又为桂州治。唐贞观八年 (634) 改为临桂县。②南朝宋置,属巴

  • 乐光县

    唐贞观中置,属芝州。治所在今广西忻城县南隆光村。北宋废。古县名。唐贞观中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忻城县南龙光。属芝州。北宋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