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安南

安南

唐调露元年(679)改交州都督府为安南都护府,简称“安南府”或“安南”。“安南”之名始此。五代晋时独立,建国号为大瞿越,后又作大越。北宋开宝三年(970)封其王为安南郡王;八年又封为安南都护、交趾郡王;南宋淳熙元年(1174)改封安南国王,此后遂称其国为安南。明永乐五年(1407)成为明朝一省,于其地置交趾布政司,宣德二年(1427)独立,仍称安南。清嘉庆八年(1803)改国号为越南,但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,我国民间仍沿称其地为安南。


唐调露元年(679年)改交州都督府为安南都护府,简称安南府、安南。“安南”之名始此。五代晋时独立,建国号为大瞿越,或大越。北宋开宝三年(970年),封其王为安南郡王;八年又封为安南都护、交趾郡王;南宋淳熙元年(1174年)改封安南国王,此后遂正式称其国为安南。明永乐五年(1407年),成为明朝一省,于其地置交趾布政司,宣德二年(1427年)独立,仍称安南。自宋迄元、明、清各朝均接受册封。其南部疆域不断扩张,早在11世纪,即蚕食南部邻国占城领土,15世纪以后,逐渐占有占城国全部和真腊国(今柬埔寨)一部分,拓地至暹罗湾。清嘉庆八年(1803年)改国号为越南,光绪十年(1884年)沦为法国保护国,分其国为东京(北圻)、安南(中圻)、交趾支那(南圻)三部,但直到1949年前,我国民间仍沿称其地为安南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鸯浆泉

    在今山西永济市南。《水经·涑水注》:盐道山 “西则石壁千寻,东则磻溪万仞,方岭云回,奇峰霞举,孤标秀出,罩络群山之表,翠柏荫峰,清泉灌顶。郭景纯云: 世所谓鸯浆也”。

  • 水底藔

    在今台湾省屏东县南枋藔乡东北三里水底藔。旧为水底藔塘,置汛于此,设外委驻守。

  • 五丈湖

    即今湖北鄂州市南洋澜湖。《寰宇记》卷112武昌县:五丈湖“在县东,有长湖通江南。冬则干涸。陶侃作塘以遏水,于是水不竭。因取琅玡摄湖鱼菱置湖内,其菱异于他处”。《舆地纪胜》卷81寿昌军:五丈湖“在武昌东

  • 南康墟

    即今广西合浦县东北四十五里南康镇。清同治 《广东图说》 卷61合浦县: “珠场司巡检一员驻南康墟。”

  • 白鹿县

    ①北周闵帝元年(557)分蓝田县地于白鹿原上置,属蓝田郡。治所在今陕西蓝田县西十一里。建德二年(573)废。唐武德二年(619)复置,属雍州,移治今蓝田县西南三十二里石门村。次年改名宁民县。②五代梁开

  • 宋楼镇

    北宋置,属尉氏县。在今河南长葛县东北十里铺。金兴定二年(1218)升为洧川县。(1)古镇名。在今河南省长葛市东与尉氏县交界处。金兴定二年(1218年)改置洧川县。(2)今镇名。(1)在江苏省丰县南部,

  • 望乡崖

    在今贵州石阡县西百六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22石阡府: 望乡崖 “下亦有泉,曰望乡泉”。

  • 苑川城

    一名勇士城。十六国西秦乞伏国仁筑。在今甘肃榆中县东北夏官营东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 “有东西二苑城,相去七里。西城即乞佛所都也。”

  • 龙牙门

    古岛屿名。即今印度尼西亚林加岛。古代海舶出入马六甲海峡时经此。明费信《星槎胜览》:龙牙门“在三佛齐之西北也。山门相对,若龙牙状”。清谢清高《海录》作龙牙国。

  • 嵩岭

    又作长岭、天门岭。即今黑龙江省东南部,延伸至吉林省东北部之张广才岭。清光绪 《吉林通志》 卷18敦化县: 嵩岭 “俗名张广才岭,嘉庆年间改今名。在县城西北一百八十里,即吉林东之长岭也。南接英 (额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