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安昌县

安昌县

①三国魏黄初二年(221)改章陵县置,属南阳郡。治所在今湖北枣阳市南三十里。西晋属义阳郡。南朝宋废。

②南朝宋初置,为绥城郡治。治所在今河南确山县西。大明间废。北魏延兴二年(472)复置,属初安郡。治所在朗陵故城(今确山县西南三十五里任店)。北齐为初安郡治。隋开皇十八年(598)改为朗山县。

③南齐置,属齐兴郡。治所在今湖北郧县境。梁废。

④南朝梁普通七年(526)置,治所在今湖北阳新县西北。隋开皇九年(589)废。

⑤隋大业二年(606)改邢丘县置,属怀州。治所即今河南温县东北武德镇。《元和志》卷16:“取安昌侯张禹国城为名也。”三年(607)属河内郡。唐武德二年(619)改为武德县。

⑥唐武德五年(622)置,属越州。治所在今广西合浦县北。贞观十二年(638)废入合浦县。

⑦唐贞观二十三年(649)改安基县置,属藤州。治所在今广西岑溪县西北。至德二载(757)改为义昌县。

⑧五代梁乾化元年(911)王闽改长乐县置,治所即今福建长乐市。后唐同光初复名长乐县。

⑨北宋宣和元年(1119)改龙安县置,属石泉军。治所在今四川安县东北。绍兴元年(1131)复名龙安县。

⑩辽置,属锦州。治所在今辽宁葫芦岛市北虹螺岘古城。元废。


古县名。(1)西汉置,治今河南省确山县西。属汝南郡。东汉废。南朝宋复置,属绥城郡。北魏时以朗陵县并入,移治原朗陵县治(今确山县西南)。为初安郡治。隋开皇十六年(596年)改名朗山县。(2)三国魏改章陵县置,治今湖北省枣阳市南。属南阳郡。南朝梁废。(3)南朝梁普通七年(526年)置,治今湖北省阳新县西北。属南新蔡郡。隋开皇九年(589年)废。(4)隋大业初改邢丘县置,治今河南省温县东北。属河内郡。唐武德二年(619年)改名武德县。(5)唐贞观六年(632年)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北。属越州。贞观十二年废入合浦县。(6)唐贞观二十三年改安基县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岑溪市西北。属藤州。至德二载(757年)改为义昌县。(7)五代梁乾化元年(911年)改长乐县置,治今福建省长乐市。属福州。唐同光初复改为长乐县。(8)北宋宣和元年(1119年)改龙安县置,治今四川省安县东北。属绵州。南宋绍兴元年(1131年)复改龙安县。(9)辽置,治今辽宁省锦州市西南虹螺岘古城。属锦州。元废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牙里不藏思八

    元代西藏地名。《元史·百官志三·宣政院》 载: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,其属附见有牙里不藏思八万户。藏文史籍《汉藏史集》载乌思藏十三万户中,牙里不藏思八(雅桑)为乌思地区(前藏)六个万

  • 银观峪

    明、清时银、铜、铁铸冶地。在今甘肃武山县南。《清一统志·巩昌府》: 银观峪 “在宁远县南三十里。旧有银、铜、铁冶,酒井盐池”。在今甘肃省武山县南。明、清时期此地产铜、银。

  • 深县

    1913年改深州置,属直隶保定道。治所即今河北深州市。1928年直属河北省。1994年改为深州市。旧县名。1913年由深州直隶州改置,治今河北省深州市深州镇。原属直隶省,1928年改隶河北省。1994

  • 木耳坡

    在今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西南木耳乡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22铜仁府乌罗司:木耳坡,“《志》云:在司治旁。官道经其上。俯视群山,森列其下,苍翠郁然”。

  • 瓮 (甕) 岔镇

    即今陕西华阴市西南瓮岔铺。清《乾隆内府舆图》: 华阴县西南有瓮岔镇。

  • 白蜡山

    即今云南罗平县西南大白腊山。《清一统志·曲请府》:白蜡山“在罗平州西南十三里,为一州之望。蒙氏封为安边景帝之神,至今祀之”。

  • 新海设治局

    1935年置,属河北省。治所即今河北黄骅县。1937年改设新海县。1937年由沧县、盐山二县析置,治韩村(今河北黄骅市城关镇)。1945年为纪念黄骅烈士改名黄骅县。

  • 池阳县

    ①西汉惠帝四年(前191)置,属左冯翊。治所在今陕西泾阳县西北二里,俗名迎冬城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池阳县注引应劭曰:“在池水之阳。”因名。汉建池阳宫于此。西晋属扶风国。北魏为咸阳郡治。北周建德中废。②

  • 隆山县

    ①西魏末改犍为县置,属灵石郡。治所即今四川彭山县。《旧唐书·地理志》 彭山县: “隆山郡以界内有鼎鼻山,地形隆故也。” 北周为隆山郡治。隋属隆山郡。唐武德元年 (618) 属陵州,贞观元年(627)

  • 董卜韩胡宣慰司

    亦作穆坪土司。明永乐八年(1410) 置,属雅州。治所即今四川宝兴县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4: 董卜韩胡宣慰司 “在成都府境西北,直威州、保县之西。……贡道有三: 一由杂谷八稜碉出保县; 一由清溪口出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