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定陶县

定陶县

①秦置,属东郡。治所在今山东定陶县西北四里。西汉彭越为梁王,都定陶。后为济阴郡治。隋属济阴郡。唐省入济阴县。北宋太平兴国四年 (979) 复置,为广济军治。金属曹州。明洪武初废。四年 (1371) 复置,属济宁府,徙今治。正统十一年 (1446) 改属曹州。清属曹州府。民国初属山东济宁道。1925年属曹濮道。1928年直属山东省。

②亦作安陶县。西汉置,属定襄郡。治所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黄合少乡北二十家子西村东古城。东汉废。

③东魏武定中侨置,属南济阴郡。治所在今安徽宿州市北四十里定陶山下。《寰宇记》 卷17宿州符离县: 定陶县 “在 (定陶) 山下,因为名”。北齐废。


(1)古县名。(1)东晋侨置,治今江苏省睢宁县境。属济阴郡。南朝齐永明元年(483年)废。(2)东魏侨置,治今安徽省宿州市北。属南济阴郡。北齐时废。(2)今县名。在山东省西南部。属菏泽市。面积845.9平方千米。人口60.7万。辖7镇、4乡。县人民政府驻定陶镇。县名由来,系因古有陶丘,“范蠡以陶为天下之中,遂定居焉,故曰定陶”。西周、春秋曹国都陶邑,后属宋、齐。秦置定陶县,治今县西北,属东郡。汉初梁国都此,后为济阴郡治。此后多次改侯国。北魏孝昌三年(527年)置西兖州,治济阴郡定陶县。北周改西兖州为曹州。隋开皇六年(586年)又析定陶县置济阴县。唐省定陶入济阴,定陶改为镇。北宋太平兴国二年(977年)升定陶镇为广济军,复置定陶县。金废军,改属曹州。明洪武元年属济宁府,四年迁今治;十年(1377年)省定陶入成武,十三年复置。正统十年,随曹州属兖州府。清雍正十三年(1735年)属曹州府。1914年属济宁道,1925年属曹濮道,1928年直属省。1942年建定陶县抗日民主政府。1949年随菏泽专区属平原省。1952年撤平原省,归属山东省。1958年撤定陶县,其境划归成武、菏泽二县。1961年复置,仍属菏泽专区。1967年属菏泽地区。2000年菏泽地区撤销,属菏泽市。地处黄河冲积平原,地势西南高、东北低。境内有洙水河、万福河、东鱼河等河流。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。农产以小麦、玉米、棉花为主,是全国百个产棉大县之一。特产青山羊、青猾皮。矿产有煤炭等。工业有机械、纺织、印刷、化工、皮革、刺绣、五金、建筑、粮棉加工等。京九铁路纵贯全境,临商、定砀、定丰、刘民等公路在境内穿越。古迹有周代曹国君曹叔振铎之墓、汉代官堌堆遗址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龙安山

    即今四川安县北大安山。《元和志》卷33龙安县:龙安山“在县北十里。有好林泉,隋开皇中蜀王杨秀立亭馆以避暑”。唐以此名县。

  • 嘎他

    在今云南红河县西南三十里。明、清时左能寨长官司治此。哈尼语 “嘎” 为路,“他” 为上面,意即路上边的村寨。

  • 秦州都督府

    唐武德二年 (619) 置秦州总管府,治所在上邽县 (今甘肃天水市)。领秦、渭、岷、洮、叠、文、武、成、康、兰、宕、扶等州。辖境相当今甘肃境内张家川回族自治县、兰州市以南地区。七年(624) 改为秦州

  • 铜矿山

    在今四川涪陵市东。清同治 《涪州志》 卷1: 铜矿山在 “治东百里,崒嵂崨碏五十里,有开采炉冶遗迹。……其上有雨台、鸡石诸峰,若庐山之金阙、香炉也,各有碣字漶漫不辨”。

  • 一条城

    又名一条城堡。明置,属金县。在今甘肃皋兰县东南黄河南岸。《清一统志·兰州府二》:一条城堡“在金县东北一百里。明万历二十五年,兵备张栋以龙沟堡改建一条城,移党家堡守备于此”。

  • 巴郎山

    在今四川小金县东。《清一统志·懋功屯务厅》:巴郎山“在懋功屯务厅东二百一十五里。其山袤延三百余里,与茂州瓦寺土司接界”。民国《懋功县志》: 巴郎山“一名斑斓山。古称冉��,

  • 浮山千户所

    明洪武中置,属鳌山卫。在今山东青岛市东浮山所。清雍正十二年 (1734) 裁。

  • 黄石山

    ①在今河南方城县东北五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1方城县 “七峰山” 条下: 黄石山 “亦奇胜”。《清一统志·南阳府一》: 黄石山 “耸然高出诸山。一名小武当山。下有青龙潭,西有白虎峰,南有火精岭,北有

  • 崇武山

    在今广西马山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11思恩府: 崇武山 “在旧城西北十里。高峻为一方之巨镇”。

  • 狮子岩

    ①在今浙江临安县西北六十二里西天目山半腰。《清一统志·杭州府一》 “天目山” 条: 西天目 “其岩有狮子、响水、紫微、芝草”。为元高峰禅师坐化处。②在今广西全州县西四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7全州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