宿龙山
在今云南大理市东,凤仪镇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17赵州: 宿龙山 “在州 (今凤仪镇) 北十五里。顶有浮图,唐镇南将军韦仁寿所建。或曰,山在州东龙伯山之南”。
在今云南大理市东,凤仪镇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17赵州: 宿龙山 “在州 (今凤仪镇) 北十五里。顶有浮图,唐镇南将军韦仁寿所建。或曰,山在州东龙伯山之南”。
在今河北满城县西南十里。《金史·地理志》: 清苑县 “有抱阳山”。《清一统志 ·保定府二》引 《旧志》: “两峰环抱南向,中谷温和,隆冬冰雪不积,故曰抱阳。又以花木蓊翳,亦曰花阳。有石洞数十处。又有龙
明置,属广宁前屯卫。即今辽宁绥中县西南铁厂堡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37广宁前屯卫: 铁场堡在“卫西六十里,与山海关接界”。
清光绪九年 (1883) 改鸡笼厅置,属台北府。治所即今台湾基隆市。光绪二十一年 (1895) 被日本侵占,于1924年设基隆市。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仍设基隆市。清光绪元年(1875年)于鸡笼港置
即今四川宣汉县、万源市之后河。《寰宇记》卷137东乡县:“分新安县于益迁、下蒲两水间置石州。”
在今江苏仪征市西。《宋史·河渠志六》:崇宁二年 (1103) 十二月,“诏淮南开修遇明河,自真州宣化镇江口至泗州淮河口,五年毕工”。今堙。
西汉置,属信都国。治所即今河北武邑县。东汉属安平国。西晋太康十年 (289) 为武邑郡治。北齐天保七年 (556) 废。隋开皇六年 (586) 复置,属冀州。大业三年 (607) 属信都郡。唐属冀州,
即今上海市上海县东北三林。明、清置三林巡司于此。
①西汉置,属汝南郡。治所即今河南息县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新息县注引孟康曰: “故息国,其后徙东,故加新云。” 魏晋为汝南郡治。南朝宋分置南北二县: 南新息县治所即原新息县,先后为汝南郡、西豫州、淮州治
北宋乾宁军六寨之一。在今天津市静海县北运河东岸。在今天津市静海县北、运河东岸。北宋时为乾宁军所领六寨之一。
即今四川丰都县东北长江东岸高镇。民国《丰都县志》 卷3: 高家镇场 “离城六十里。户口稠密,生意繁盛”。(1)在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东部。面积33.6平方千米。人口2.2万。镇人民政府驻高家,人口28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