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崂山

崂山

即劳山。在今山东青岛市崂山区东北。《南史·明僧绍传》: 僧绍 “隐长广郡崂山,聚徒立学”。即此。


(1)山名。(1)在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境内,临崂山湾、黄海北岸。古称劳山、牢山,唐、元时名辅唐山和鳌山。崂山之名最早见于《南史》。《大清一统志》:“劳劳,广阔。”此山取其阔而名之。分北、中、南三段,海拔500米左右。主峰巨峰,又名崂顶,海拔1132米。山体由花岗岩构成。东、南两面濒海,气候宜人。山、海、林、泉兼胜,自然风光优美。有巨峰、北九水、明霞洞、龙潭瀑布等著名自然景点。宋、元以来,成为道教名山。现存有太清宫、上清宫等道教寺庙,多吟咏题刻。所产花岗石为优良建筑石材。崂山矿泉水享誉中外。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,辟有国家森林公园。(2)在陕西省北部,跨延安市和甘泉县、富县等地。古称劳山,后写作今名。亦作山。为白于山向东南延伸部分,与黄龙山相接。大部海拔1200~1400米,最高点大墩梁,海拔1463米。山体基底为砂页岩,夹有煤层和油页岩,上覆厚层黄土。多为长条状丘陵(黄土墚),沟壑纵横,河谷深切。北洛河和延河的分水岭。(2)集镇名。在山东省荣成市南部,东临黄海。属崖头镇。人口1920。原崂山镇人民政府驻地。以境内崂山得名。崂山河源于本镇,东流入海。产小麦、玉米、花生等。有海上捕捞、海水养殖和滩涂养殖等业,盛产海带、蛤、蛏等。有标准件、船舶灯具、合线、电镀等厂。南石公路纵贯镇境腹地。

崂山九水靛缸湾


猜你喜欢

  • 浇岭水

    在今江西浮梁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5浮梁县: 浇岭水 “源出婺源县界之梅岭,西流经浇岭下,有长山水自乐平县入焉。又西北流,至景德镇南入昌江”。

  • 奎台

    又作魁台。即今山东乐陵市西南奎台乡。旧属德平县。清光绪 《德平县志》 卷2: 魁台街在 “城东十五里”。民国间设奎台镇。

  • 三隅山

    ①即玄武山。在今四川中江县东。东晋常璩《华阳国志·蜀志》:五城县“玄武山一名三隅山。山出龙骨。传云龙升其山,值天闭,不达,堕死于此,后没地中,故掘取得龙骨”。《寰宇记》卷82玄武县:“废五城县在县东二

  • 罗窦洞

    在今广东信宜县西南镇隆镇南一里。《旧唐书·地理志》 窦州: “取州界有罗窦洞为名。” 《资治通鉴》: 唐贞观五年 (631),“罗窦诸洞僚反”,高州总管冯盎帅部落二万讨之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4信宜县

  • 万安寨

    ①北宋元丰元年(1078)置,属将乐县。即今福建将乐县北万安镇。明、清置巡司于此。②在今福建泉州市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9泉州晋江县:万安砦“在府东北洛阳桥傍,与惠安县分界处。(明)嘉靖中置”。③北宋

  • 白沟

    ①为巨马河一支流。自拒马河分出,历今河北涿州、高碑店等地,复与拒马河合流。即古之督亢沟水。《水经·巨马水注》:督亢沟水“上承涞水于涞谷……其水自泽枝分,东径涿县故城南。……督亢水又南谓之白沟水,南径广

  • 灵口

    又名零口。即今陕西临潼县东北零口村。《资治通监》:五代唐清泰元年(934),“(潞王)至灵口,前军执(王)思同以至”, 为杨思权所杀。《元丰九域志》卷3京兆府临潼县有“零口一镇”。

  • 游 (遊) 山墟

    即今江西大庾县西南游仙圩。清同治 《江西全省舆图》 卷8: 大庾县西有游仙墟。

  • 代名县

    北魏末年废代名郡置,属化政郡。寄治夏州(今陕西靖边县北白城子)。北周废。

  • 沅江

    又称沅水。《山海经·中山经》:“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。”在湖南省西部。上游称清水江。源出贵州省东南云雾山,东北流入湖南省,至洪江市黔城镇以下始名沅江。继续东北流,到汉寿县入洞庭湖。长 1033 千米,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