嶅山
又名敖山。在今广东龙川县北。《寰宇记》卷159循州: 龙川县有 “嶅山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3惠州龙川县: 嶅山在 “县北三十里。与河源县灵山势相连接,峻耸秀丽,如围屏列戟。高五百余丈,周百余里,其上瀑布悬流,分为三派,注为三龙潭,下流入于嶅湖”。
又名敖山。在今广东龙川县北。《寰宇记》卷159循州: 龙川县有 “嶅山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3惠州龙川县: 嶅山在 “县北三十里。与河源县灵山势相连接,峻耸秀丽,如围屏列戟。高五百余丈,周百余里,其上瀑布悬流,分为三派,注为三龙潭,下流入于嶅湖”。
①唐武德五年(622)置,属南恭州。治所在今广西蒙山县东南陈塘镇沙灵。后属蒙州。北宋熙宁五年(1072)废。②唐置,为羁縻紆州治。治所在今广西忻城县东南、红水河北岸。北宋庆历时废。古县名。(1)唐武德
明景泰七年 (1456) 置,属陕西行都司。治所即今甘肃高台县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63高台所: “曰高台者,以其地稍高,控扼戎番之要冲也。” 清雍正二年 (1724) 改为高台县。
即今福建东山县之塔屿。与东山隔海相望。山顶有石塔,故名。明黄道周读书于此。
①即今陕西北部秀延河、清涧河。《元和志》卷3延州:“(北魏)宣武帝置东夏州,废帝改为延州,以界内延水为名。”即此。《明一统志》卷36延安府:“延水在府城东门外,源出安塞县西北芦关岭,东南流入肤施县境,
唐仪凤二年 (677) 置,属陇右节度使。治所在今青海西宁市东。《资治通鉴》: 唐永隆元年 (680),“秋七月,吐蕃寇河源,左武卫将军黑齿常之击却之。擢常之为河源军经略大使。常之以河源冲要,欲加兵戍
①即今台湾省屏东县南万丹乡。清置汛于此,有把总驻守。②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西北岸万丹。《顺风相送》“万丹往池汶精妙针路”条:“万丹出屿外,用乙卯、单卯、甲卯,沿茭绿巴、茭荖园头、遮里问、吧哪大山及胡椒
即今福建上杭县东北蛟洋乡。村上有文昌阁,建于清乾隆六年 (1741),是 一个以木质结构为主的塔式建筑。原为文人聚会及会试、文会、祭祀活动的场所,民国以后改为广智小学校址。1929年7月,中共闽西第一
①北宋改羁縻富州置,为羁縻州,属辰州。治所即今湖北来凤县。元至元三十年 (1293) 改为散毛洞蛮夷官。②元置,属怀德府。治所在今四川酉阳、黔江等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境。《元史·英宗纪》: 至治二年(13
北宋大中祥符九年(1016)分安化羁縻州置,属宜州。治所在今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东北明伦镇附近。后废。北宋大中祥符九年(1016年)分安化州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东北中州下里。后废。
在今云南腾冲县东北一百三十八里大塘。明、清为腾越越九隘之一。见乾隆《腾越州志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