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平城县

平城县

①秦置,属雁门郡。治所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八里古城村。东汉末移治今山西代县东北七里下平城村,属新兴郡。西晋属雁门郡。十六国时还治今大同市东北古城村。北魏道武帝在此建都,延和元年(432)改为万年县,太和十七年(493)改为平城县,为代郡治。孝昌二年(526)废。

②东魏天平二年(535)置,属代郡。寄治肆州秀容郡城(今山西忻州市西北)。北齐废。

③隋开皇十六年(596)置,属辽州。治所在今山西和顺县西八十里仪城村。大业初属太原郡。唐属辽州。北宋熙宁七年(1074)废。元祐元年(1086)复置。金贞元二年(1154)废。


古县名。(1)秦置,治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。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汉高祖七年(前200年),韩王信与匈奴谋反,高祖自往击之,“遂至平城。匈奴围我平城,七日而反罢去”,即此。秦、汉属雁门郡,西汉又为郡东部都尉治。东汉末移治今代县东北,属新兴郡。西晋建兴元年(313年),“拓跋猗卢城盛乐以为北都,治故平城为南都”(《资治通鉴》)。北魏天兴元年(398年),自盛乐迁都于此,又为司州、代郡治。延和元年(432年)至太和十七年(493年)曾改名万年县。太和十九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后,为恒州及代郡治。孝昌二年(526年),被六镇军攻破,州、郡、县并废。(2)隋开皇十六年(596年)置,治今山西省和顺县西北仪城。属辽州,大业初属太原郡。唐属辽州。北宋熙宁七年(1074年)并入辽山县。元祐元年(1086年)复置。金贞元二年(1154年)并入辽山县为镇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丰顺营

    明嘉靖末置,属海阳县。在今广东丰顺县北丰良镇。明嘉靖末置,即今广东省丰顺县北丰良镇。隆庆初筑城。清乾隆三年(1738年)于此置丰顺县。

  • 瓦窑堡

    即今陕西子长县城。1942年子长县由安定镇迁治于此。

  • 尧山县

    唐天宝元年(742)改柏仁县置,属巨鹿郡。治所在今河北隆尧县西南尧山乡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景福元年(892),“王镕、李匡威合兵十余万攻尧山,李克用遣其将李嗣勳击之,大破幽、镇兵,斩获三万”。即此。北宋

  • 九尖岭

    在今安徽霍山县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6霍山县:九尖岭“在县西七十里”。

  • 罗风县

    唐贞观五年 (631) 置,属燕州。治所在今广西藤县境。七年 (633) 属藤州。十八年 (644)废。

  • 赤沙城

    在今陕西黄陵县西。《寰宇记》卷35中部县:“赤沙城在县西七十里。古戍城也。”

  • 鸦红桥镇

    亦作雅鸿桥。即今河北玉田县东南三十里鸦鸿桥镇。清时有河主簿驻此。民国时期与窝洛沽、林南仓为县中三大镇。

  • 青鸾溪

    在今贵州思南县西五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22思南府: 青鸾溪 “下流入乌江。俗名黑鹅溪”。

  • 孚川州

    唐置羁縻州,属巂州都督府。治所在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境大凉山地区。后废。

  • 晒米城

    在今山东苍山县西二里。民国 《临沂县志》 卷12载: 汉 “戈蒲盐丞印”,清“光绪九年出土于晒米城,今藏鄫城赵氏家”。1973至1976年相继出土大量文物,证明晒米城原系由商、周到汉代的一处大型高台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