杂谷安抚司
明永乐五年(1407)置,属威州。治所即今四川理县。清乾隆十七年(1752)废。
明永乐五年(1407年)置,治今四川省理县杂谷脑。清乾隆十七年(1752年)改土归流,改置杂谷厅,二十五年改为直隶厅。
明永乐五年(1407)置,属威州。治所即今四川理县。清乾隆十七年(1752)废。
明永乐五年(1407年)置,治今四川省理县杂谷脑。清乾隆十七年(1752年)改土归流,改置杂谷厅,二十五年改为直隶厅。
明洪武二十六年 (1393) 改柏兴千户所置,属四川都司。治所在今四川盐源县东卫城镇。次年属四川行都司。辖境相当今四川盐源、盐边等县地。清雍正六年 (1728) 改为盐源县。明洪武二十六年(1393年
隋开皇十六年 (596) 置,属郓州。治所在今山东菏泽市东北五十二里胡集乡。因县北雷泽而得名。大业初属东平郡。唐属濮州。金贞元二年(1154) 省入鄄城县。古县名。隋开皇十六年(596年)置,治今山东
战国魏邑。在今河南博爱县西北。《水经·沁水注》 引 《竹书纪年》: 梁惠成王元年 (前369),“赵成侯偃、韩懿侯若伐我葵”。《路史·国名纪》 作鄈。《史记·魏世家》、《索隐》 作蔡。古邑名。战国魏邑
北宋熙宁六年 (1073) 置,属武冈县。即今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。明于此置巡司。弘治十七年(1504) 改置城步县。
北宋皇祐中置,属邕州迁隆寨。治所在今广西崇左县东南五十里罗白乡。元属江州。民国初属广西镇南道。1918年废。古旧县名。北宋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东南罗白。属邕州。明、清属太平府。1918年并入崇
在今浙江杭州市南。本名育王山。民国《西湖新志》卷3:“吴越王迎明州(今浙江宁波市)阿育王塔,置于城南”,故名。清改建为玉皇宫(即福星观),始称玉皇山。
即今陕西安塞县西南杏子河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7安塞县:西川水“在县(今沿河湾镇)东南。自保安县(今志丹县)境流入界,至县东南二十里,会小平川,入肤施县境,合于延水”。
在今青海囊谦县西北觉拉乡。民国周希武《玉树调查记》 卷上: “觉拉寺,属地在杂曲河北,囊谦拉林之间,属民百余户。按觉拉寺即 《旧志》 所谓南称界内驻牧喇嘛觉巴拉族也。”
一名青雀山。在今甘肃渭源县西南十五里。《尚书·禹贡》:“导渭自鸟鼠同穴。”《尔雅·释鸟》:“鸟鼠同穴,其鸟名,其鼠为鼵”。郭璞注:“鼵如人家鼠而尾短;似鵽而小,黄黑色。
元置,在今福建福清市西宏路镇。即今福建省福清市西南宏路。元至元间置,明改为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