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阳关
义阳三关之一。又名东关、武胜关。即今河南信阳县南,河南、湖北二省交界处之武胜关。《魏书· 中山王英传》: 永平二年 (509),将取三关,“英至长薄,马广夜遁入武阳”。即此。
在今河南省罗山县南。义阳三关之一。因居三关东,故一名东关。一说即今武胜关,误。隋及唐初因在礼山县境内,故亦称礼山关。宋名大寨岭。
义阳三关之一。又名东关、武胜关。即今河南信阳县南,河南、湖北二省交界处之武胜关。《魏书· 中山王英传》: 永平二年 (509),将取三关,“英至长薄,马广夜遁入武阳”。即此。
在今河南省罗山县南。义阳三关之一。因居三关东,故一名东关。一说即今武胜关,误。隋及唐初因在礼山县境内,故亦称礼山关。宋名大寨岭。
在今云南师宗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15师宗州: 思容山在 “州北五里。三峰峭拔”。
清雍正十一年(1733)置,属雅州府。治所即今四川康定县。乾隆《卫藏通志》卷4:“相传汉诸葛武侯南征,遣将郭达安炉打箭之地。”因名。实是其地为打,折二水汇流之处,藏语称打折多,音讹为打箭炉。简称为炉城
元改武笼羁縻州置,属来安路。治所在今广西百色市东。明废为武隆土巡司。元改武笼州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东、田阳县西北。属右江道。明初废为武隆土巡检司。
即今浙江永嘉县西北白泉乡北大若岩。为楠溪江风景名胜区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4温州府永嘉县“破石山”条:赤水山“在府西北百三十里。时有赤水出岩下,一名石室山,上有石室容千人,道书以为第十二福地,亦曰大若岩”
在今河南尉氏县东。《水经·渠水注》:“康沟又东径少曲亭。《陈留风俗传》曰:尉氏县有少曲亭,俗谓之小城也。”
①南齐置,属广熙郡。治所在今广东罗定市南罗平镇。隋废。②1913年改罗平州置,后属云南滇中道。治所即今云南罗平县。1916年直属云南省。(1)古县名。南朝齐置,治今广东省罗定市南罗平。属广熙郡。后废。
在今四川理县东北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48威州:平谷水“在保宁县北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7威州:平谷水“在州北,与后谷水及溪谷水俱流合于大江”。
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东北黑龙江下游宏格力河口附近。清乾隆《皇清开国方略》卷17:天聪七年(1633)正月乙卯,“征乌扎拉部师还”。即此。光绪十一年(1885)曹廷杰奉命调查沙皇俄国占领区曾至此
在今山西壶关县南。《清一统志·潞安府一》: 惠泽池 “在壶关县南门外,明洪武九年凿”。
在今广东英德市北。《清一统志·韶州府》:大庆山“在英德县北。即古英州治。西有流杯池。《旧志》:龙山在县北半里,大庆山在县北二里,盖即一山而异名也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