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东江
①即今湖南邵东县东南水东江乡。旧属邵阳县。清光绪《邵阳县志》卷3有水东江。
②一名永东江。在今广西横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0永淳县:水东江“在城东一里。一名四岭江,自横州北境流入县界”。
①即今湖南邵东县东南水东江乡。旧属邵阳县。清光绪《邵阳县志》卷3有水东江。
②一名永东江。在今广西横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0永淳县:水东江“在城东一里。一名四岭江,自横州北境流入县界”。
唐景龙二年(708)朔方总管张仁愿于今内蒙古黄河以北筑三受降城,以防突厥。《元和志》卷4:“于河北筑三受降城,首尾相应,绝其南寇之路。……六月而三城俱就。以拂云祠为中城,与东西两城相去各四百余里,遥相
唐、五代、两宋、元及明初对今西藏地方的汉译称,亦是对当时藏族聚居地区的泛称。藏语称西藏地方为“番”,或说即《后汉书·西羌传》所称之“发”羌故地。《大唐西域记》卷4等唐初史籍译称“吐(土)蕃 (番)”,
一作淯阳县。西汉置,属南阳郡。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县南六十里。西晋属南阳国。东晋为淯阳郡治,后仍属南阳郡。孝武帝避简文帝讳,改为云阳县。古县名。西汉置,治今河南省南阳市南、白河西岸。属南阳郡。三国时又作淯
西汉文帝四年 (前176) 建。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东。《汉书· 文帝纪》: 四年 (前176),“作顾成庙”。服虔曰: “还顾见城,故名之。” 应劭曰: “文帝自为庙,制度卑狭,若顾望而成,犹文王灵台
在今贵州织金县东三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大定府》: 织金河 “其水东流入黔西州境,注于鸭池河”。
在今湖南安化县南白沙溪,为宋平梅山蛮后所立五寨之一。
隋开皇十年 (590) 改齐康县置,属合州。治所在今广东徐闻县南。大业初属合浦郡。唐武德初属南合州,贞观二年 (628) 改为徐闻县。古县名。隋开皇初改齐康县置,治今广东省徐闻县南,属合浦郡。唐初属合
明永乐九年 (1411) 遣尚书治河,自后常遣侍郎、都御史总督专治河道,非常设治河之官。成化七年 (1471) 始称总督河道,总理河道。正德四年 (1509) 设都御史提督,驻所在济宁州 (今山东济宁
在今安徽滁州市西南琅琊山下。北宋欧阳修 《瑯琊山六题》 诗中有 《琅琊溪》 诗: “空山雪消溪水涨,游客渡溪横古槎。”
即今湖南衡阳县(西渡镇)西南汇水乡。清光绪《湖南通志》卷1衡阳县图:县西南有汇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