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永州

永州

①北齐改西楚州置,治楚城(今河南信阳县北五十一里长台关西)。隋开皇九年(589)废。

②隋开皇九年(589)置,治所在零陵县(今湖南永州市)。大业初改零陵郡。唐武德四年(621)复为永州。天宝元年(742)又改零陵郡,乾元元年(758)复为永州。辖境相当今湖南永州、东安、祁阳和广西全州、灌阳等市县地。五代时分置全州。元改永州路。

③唐武德二年(619)置,治所在今陕西甘泉县北。贞观四年(630)徙治洛盘县(今甘泉县西北)。八年(634)废。

④唐武德五年(622)置,治所在军安县(今越南清化省安定东马江南岸)。七年(624)改为都州。

⑤唐置,为羁縻州,属黔州都督府。治所在今广西南丹县西北巴峨。明洪武初废入南丹州。”

⑥辽乾亨三年(981)置,属上京道。治所在长宁县(今内蒙古翁牛特旗东境新苏莫苏木巴彦诺尔嘎查古城)。《辽史·地理志》 永州:“东潢河,南土河,二水合流故号永州。”辖境相当今内蒙古翁牛特旗东北部、奈曼旗西北部、开鲁县西南部地。金皇统三年(1143)废。

⑦西夏置,在今宁夏银川市南永宁县城附近。元废。

⑧金兴定五年(1221)升永城县置,治所即今河南永城县。蒙古至元二年(1265)复改为永城县。


(1)北齐以西楚州改名,治楚城(一名楚王城,今河南信阳市北长台关西)。辖境约当今河南省信阳、正阳两市县北部。隋开皇中废。(2)隋开皇九年(589年)置,治零陵县(今湖南永州市)。《太平御览》引《十道志》:“隋平陈置永州,因永水为名。”《方舆胜览》“永州山川”则称:永山“在零陵县南九十里,州因山以名”。辖境相当今湖南省祁东县以西的湘江(包括潇水)流域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湘江上游(包括灌江)以及夫夷水上游地区。唐分今湘江支流潇水中、上游置道州,五代晋又分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置全州。宋辖境仅有今湖南省祁东、祁阳、东安、永州等市县地,属荆湖南路。元至元十四年(1277年)升为永州路。唐元和年间柳宗元被贬为本州司马,撰有著名的《永州八记》。(3)唐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西北巴峨。后废。(4)唐武德二年(619年)置,治洛盘县(今陕西甘泉县境)。辖境不详。贞观四年(630年)废。(5)契丹部族的发祥地,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于此置南楼,乾亨三年(981年)置州,治长宁县(今内蒙古翁牛特旗东北新苏莫苏木巴彦诺尔)。属上京道。“东潢河,南土河(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),二水合流,故号永州”(《辽史·地理志》)。辖境约当今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东部和奈曼旗北部。州东有木叶山,上建契丹始祖庙。东南有广平淀,为冬捺钵所在。金废。(6)西夏置,约治今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附近。辖境不详。元废。(7)金兴定五年(1221年)升永城县置,治今河南省永城市。辖境相当今河南省夏邑、永城和安徽省砀山等县市地。蒙古至元二年(1265年)复改为永城县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全椒镇

    北宋置,属全椒县。即今安徽全椒县驻地襄河镇。

  • 轰轰涧

    在今山西汾西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41汾西县: “县东十五里有轰轰涧,涧东南有潭,深不可测,涧中又有穴,龙嘘气出入,其声如雷,因名。”

  • 麻坑

    即今广东曲江县东北周田镇西麻坑村。《清一统志·韶州府》 “白土营” 条内: 崇祯八年又增九营,其中有麻坑。

  • 禾亭墟

    即和亭铺。今湖南宁远县东北二十里禾亭镇。

  • 石牌港

    ①在今江苏江阴市东二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5常州府江阴县:石牌港“在县东二十里,亦自大江通横河。《志》云:县东十八里有真山,一名甑山。有大石横亘江流中,因名石筏山。又曰筏梁山,亦名石牌山,港因以名也。

  • 上道营

    在今广东曲江县东北平甫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2韶州府曲江县:上道营“在府东北”。

  • 领南

    即岭南。又称领表、领外。指五岭以南地区。即“岭南”。

  • 曹家堡

    在今江苏如皋市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3如皋县: “曹家堡在县北。又东北有潘庄,皆嘉靖中官军败倭贼处。”

  • 安富县

    三国魏置,属锡郡。治所在今湖北郧县东南。景初元年(237)属上庸郡。南齐属齐兴郡。梁为安富郡治。隋属均州,仁寿初改为安福县。

  • 梅龟岭

    在今广西隆安县东南五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0隆安县: 梅龟岭 “广三十里。树木丛蔚,鸟兽繁殖,盗贼常窃据于此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