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汾州

汾州

①北魏太和十二年(488)置,治所在蒲子城(今山西隰县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汾阳、孝义、灵石、蒲县、乡宁、岚县、五寨等县以西地。孝昌时移治西河县(今山西汾阳县)。北齐改南朔州。唐武德三年(620)又改浩州为汾州,治所在隰城县(今汾阳县)。天宝元年(742)改为西河郡。乾元元年(758)复为汾州。北宋属河东路,金属河东北路。元属冀宁路。明属山西省,万历二十三年(1595)升为汾州府。

②西魏大统三年(537)置,治所在义川郡义川县(今陕西宜川县东北郭下村)。辖境相当今陕西宜川县地。废帝三年(554)改为丹州。

③北周改南汾州置,治所在定阳县(今山西吉县)。隋开皇十六年(596)改为耿州,十八年(598)复改汾州,并改定阳县为吉昌县。辖境相当今山西吉县、乡宁等县地。大业初改为文城郡。唐武德元年(618)复置汾州,五年(622)改为南汾州。

④北周置,治所在蒲子城(今山西隰县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隰县、蒲县、大宁、石楼、永和等县地。隋开皇四年(584)废。

⑤隋开皇十六年(596)置,治所在永安县(今山西霍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霍州市及洪洞、汾西、灵石等县地。十八年(598)改为吕州。


(1)北魏太和十二年(488年)置,治蒲子城(今山西隰县)。以境内汾水河为名。孝昌时徙治隰城县(明改为汾阳县,今山西汾阳市)。北齐改为南朔州,后又屡有改置。唐武德三年(620年)又改浩州为汾州。辖境相当今山西省汾阳、介休、平遥、孝义、灵石等市县地。明万历中升为汾州府。(2)西魏改南汾州置,治定阳县(今山西吉县)。北齐复名南汾州。隋开皇十八年(598年)又改耿州置汾州,治吉昌县(今山西吉县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省吉县、乡宁等县地。大业初改置为文城郡。唐武德元年(618年)复改为汾州,五年又曰南汾州。(3)西魏大统三年(537年)置,治义川县(今陕西宜川县东北)。辖境约当今陕西省宜川县一带。废帝三年(554年)改名丹州。(4)北周平齐后置,治龙泉城(今山西隰县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省隰县、蒲县、大宁、永和、石楼等县地。隋开皇初省。(5)隋开皇十六年(596年)置,治永安县(今山西霍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省霍州、汾西等市县地。十八年改名吕州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唐林州

    唐置,治所在唐林县 (今越南义静省东南境)。后废。

  • 上洛山

    在今江西兴国县西南四十里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南康郡南康:“有上洛山。”《寰宇记》卷108虔州赣县:上洛山,“《舆地志》云,虔州上洛山多木客,乃鬼类也。形似人,语亦如人,遥见分明,近则藏隐。能斫杉枋,聚于

  • 延利渠

    在今陕西延安市城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7延安府肤施县:延利渠“在府城南。旧时灌注城市,复穿城南出,溢为柳湖,入于延水”。

  • 大加蚋

    又作大佳腊。即今台湾省台北市。原为高山族凯达格兰平埔人住地的音译,意为浸水的平地。1812年为淡水厅十三堡之一的大佳腊堡。

  • 春秋虞邑。在今山西平陆县东北。《左传·僖公二年》: “冀为不道,入自颠軨,伐鄍三门。” 即此。古邑名。春秋虞邑,后入晋。在今山西省平陆县北。《左传》僖公二年(前658年):晋献公使荀息假道于虞曰:“冀

  • 临江寨

    在今甘肃文县东北临江乡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9阶州文县 “铁炉寨” 条下: “临江寨在县北百二十里,其下为临江渡。《通志》: 今为临江关驿。”北宋雍熙二年(985年)置,即今甘肃省宕昌县南临江镇。属岷州

  • 其章郡

    ①北魏景明中置,属巴州。治所在今四川南江县北。西魏废。②北魏正始中置,寄治梁州 (今陕西汉中市)。北周天和五年 (570) 治所在符阳县 (今四川通江县西北涪阳镇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通江县西北地。隋开皇

  • 蛇子径水

    在今江西永修县西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4南康府: 蛇子径水在 “县 (治今艾城) 南二十里。旧晋吴猛杀大蛇,蛇子穿地成穴,流水灌通。唐仪凤中始通小舟。今水势屈曲如蛇形”。

  • 贾家疃

    即今北京市通县东南三十里侉子店乡贾后疃村。1900年义和团在此烧毁天主堂。

  • 张家山

    ①在今湖南吉首市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1镇溪千户所:“张家山在所(今吉首市)东南三十里。……山皆高峻,有蛮砦。”②在今湖北红安县东北,接麻城市界。《清一统志·黄州府》:张家山“尝产金。明万历二十六年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