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泰州

泰州

①北魏延和元年 (432) 改雍州置,治所在蒲坂县 (今山西永济市西南二十五里蒲州镇东南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永济、万荣、临猗等市县地。太和中废。东魏天平中复置。北周明帝二年 (558) 改为蒲州。

②唐武德元年 (618) 改汾阴郡置,治所在汾阴县 (今山西万荣县西南宝井村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河津、万荣等县地。二年 (619) 移治龙门县 (今山西河津市西),贞观十七年 (643) 废。

③唐贞观七年 (633) 改燕州置,治所在宁风县 (今广西藤县西北太平镇)。八年 (634) 复改为燕州。

④五代唐天成三年 (928) 置,治清苑县 (今河北保定市)。后废。

⑤五代南唐升元元年 (937) 置,治所在海陵县(今江苏泰州市)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40泰州: “相传以为取通泰之义。” 辖境相当今江苏泰州、姜堰、如皋、泰兴、兴化等市地。元至元十四年 (1277) 改为泰州路,二十一年 (1284) 复为泰州,属扬州路。辖境缩小。明洪武初省海陵县入州,属扬州府。清不辖县。1912年改为泰县。

⑥辽置,属延庆宫。治所在乐康县 (今吉林洮南市东北洮儿河北岸城四家子村)。辖境相当今吉林洮南、白城二市,镇赉县及黑龙江泰来县地。金承安三年 (1198) 移治长春县 (今吉林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西北塔虎村)。元改为泰宁路。


(1)北魏延和元年(432年)置,治蒲坂县(今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省万荣、临猗、永济等县市地。太和中省。东魏天平初复置。北周明帝二年(558年)改为蒲州。(2)唐武德元年(618年)改汾阴郡置,治汾阴县(今山西万荣县西南宝井),二年徙治龙门县(今山西河津市)。辖境相当今万荣、河津等县市地。贞观十七年(643年)省。(3)五代南唐昇元元年(937年)置,治海陵县(今江苏泰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江苏省泰州、泰兴、盐城、兴化、如皋等地。南宋以后辖境缩小。元至元十四年(1277年)改泰州路,二十一年复改为州。属扬州路。元末迁治新城(今泰州市北)。明初还旧治。洪武初以州治海陵县省入。属扬州府。清不辖县。1912年改为泰县。(4)辽置,治乐康县(今吉林洮南市东北城四家子,一说今黑龙江泰来县西北塔子城)。属上京道。辖境约当今吉林省洮南市、白城市及内蒙古自治区扎赉特旗南部地。金大定二十五年(1185年)省。承安三年(1198年)复置,移治长春县(今吉林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西北塔虎城)。金末废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纳溪砦

    北宋皇祐三年(1051)置,属江安县。在今四川泸州市西南安富镇(永宁河东,旧纳溪县城)。《宋史·蛮夷传》:熙宁十年(1077),“罗苟夷犯纳溪砦。初,砦民与罗苟夷竞鱼笱,误殴杀之,吏为按验。夷已忿,谓

  • 列人县

    西汉置,属广平国。治所在今河北肥乡县东北十五里。东汉属巨鹿郡。《后汉书·光武帝纪》注引《续汉书》:“河水从列人北流,如决河水灌之,皆可令为鱼。”即此。北齐废。古县名。西汉置,治今河北省肥乡县东北。属广

  • 巾山

    在今广东南雄县北。《舆地纪胜》卷93南雄州:巾山“在州北。州之主山也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2南雄府保昌县:巾山“在府北三十里。郡治主山也。端正如中,凌江水绕其南。巾山之东为威凤冈,高耸轩举,形如翥凤”

  • 红亭

    在今安徽萧县西。《春秋》:昭公八年(前534),“秋,蒐于红”。杜注:“红,鲁地。沛国萧县西有红亭。”《水经·渠水注》:“今萧县西有鸿沟亭。”即此。

  • 愁思冈

    在今河南安阳县西南十五里。《新唐书·肃宗纪》: 乾元二年 (759) 一月,“郭子仪及安庆绪战于愁思冈,败之”。《明一统志》 卷28彰德府: 愁思冈 “陈思王植不为魏文帝所容,于此悲吟,因名。契丹主执

  • 九子岭

    在今湖南新宁县东七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1新宁县:九子岭“上有九峰”。

  • 独石口

    在今河北赤城县北,为外长城要隘。口南有独石口城。《清一统志 ·宣化府》: 独石口 “在赤城县东北一百里,府东北三百十里。其南十里为独石城”。在河北省赤城北,为外长城南北的交通要口,形势险要。明初建城,

  • 化林坪

    在今四川泸定县东南兴隆镇东化林村。清代为川藏要冲。康熙二年(1663)于此设化林营。1913年改设化林县,次年改设县佐。

  • 超竹乡

    即今广东平远县南超竹镇。清同治 《广东图说》 卷91平远县: 超竹乡在 “城 (今仁居镇) 南一百里”。

  • 天护陀罗尼经幢

    在今河北石家庄市西井陉矿区天护村。唐开元十五年(727)建。高4.7米。分基座、幢身和顶三部分。基座作须弥式,上有仰莲台。幢身八角形,南面镌刻“为国敬造佛顶尊胜陀罗尼幢”,余刻经文。幢身之上施宝盖、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