洛平县
①西魏置,属上明郡。治所在今湖北随州市东北。隋开皇十八年 (598) 改为上明县。
②唐贞观四年 (630) 置,属羁縻嶂州。治所在今四川若尔盖县西北境。后废。
古县名。西魏置,治今湖北省随州市东北,属上明郡。隋开皇十八年(598年)改名上明县。
①西魏置,属上明郡。治所在今湖北随州市东北。隋开皇十八年 (598) 改为上明县。
②唐贞观四年 (630) 置,属羁縻嶂州。治所在今四川若尔盖县西北境。后废。
古县名。西魏置,治今湖北省随州市东北,属上明郡。隋开皇十八年(598年)改名上明县。
在今广西崇左县东北一百三十里驮卢村。《明一统志》 卷85太平府: 渌涳山 “在陀陵县治东。山下有水,可引溉田”。
明置,属宁远卫。即今辽宁葫芦岛市东北椵木丛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37宁远卫 “松山寺堡” 条下: 椵木冲堡 “在卫东北六十里。又东接锦州西境之大兴堡”。
在今陕西泾阳县南,接咸阳市界。《十六国春秋辑补·前秦录》:苻健“率步骑二万攻张琚于宜秋,斩其首,还登石安原而叹曰,‘美哉斯原也,怅然有终焉之志’”。在今陕西省泾阳县南。十六国时苻健登于此而叹曰:“美哉
在今湖北房县西南一百八十里上龛乡(范家垭)。清有守备、外委驻防。
唐乾宁四年 (897) 置于遂州 (今四川遂宁市)。《新唐书·方镇表五》: “武信军节度使领遂、合、昌、渝、泸五州。” 相当今四川遂宁、大足、江安以东,武胜、重庆市渝北区以西地区。北宋初废。唐、五代方
一作隆子。即今西藏隆子县。清乾隆《卫藏通志》卷12作“仑孜”。
即玛枯雅尔。在今新疆墨玉县西北。清宣统《新疆图志》卷4和阗县:玛库雅在“城西北九十里”。
即南海庙。在今广东广州市东南黄埔区庙头村。庙内多波罗树,相传南朝梁时波罗国达奚司空所种。清屈大均 《广东新语》 卷17: 南海庙,“祀南海之神,退之为南海庙碑,乃其地也。庙植波罗树,种自海外来,树不著
在陕西黄龙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7洛川县: 界头山在 “县东南百五十里,与同州澄城县分界,因名”。
即今海南省琼山市西南石山镇。明洪武中置巡司于此。(1)古山名。在辽宁省凌海市石山镇境内。峰有十三,昔名十三山,今称石山。主峰海拔254米。特产花岗石。据传,清圣祖(康熙帝)东巡过此,留有十三山诗。(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