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海州

海州

①东魏武定七年 (549) 改青、冀二州置,治所在龙沮县 (今江苏灌云县西南龙且)。北齐移治朐县 (北周改朐山县,在今连云港市西南海州镇)。隋大业初改为东海郡,唐武德四年 (621) 复改海州,天宝元年 (742) 改为东海郡,乾元元年(758) 复为海州。辖境相当今江苏连云港市及赣榆、东海、沭阳、灌云等县地。南宋端平二年 (1235) 徙治东海县(今连云港市东南南城镇),淳祐十二年 (1252) 还治朐山县。景定二年 (1261) 改置西海州,寻复改海州。元至元十五年 (1278) 升为海州路,后改海宁府,不久改为海宁州。明洪武初复改海州,省朐山县入州。清雍正二年 (1724) 升为直隶州。1912年改为东海县。

②唐武德四年 (621) 置,治所在临海县 (今浙江临海市)。辖境相当今浙江临海、台州、天台、仙居、宁海、三门、温岭诸市县地。武德五年 (622)改名台州。

③辽置,治所在临海县 (今辽宁海城市)。辖境相当今辽宁辽河下游三角洲地区。金天德三年(1151) 改为澄州。元废。明洪武初复置,二十八年(1395) 又废。


(1)东魏武定七年(549年)改青、冀二州置。治龙沮城(今江苏灌云县西北龙苴镇)。北齐移治朐县(北周改朐山,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海州镇)。隋大业初改为东海郡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复为海州。辖境相当今江苏省连云港、东海、沭阳、赣榆、灌云、灌南等市县及新沂、滨海部分地区。元初升为路,后改为海宁府和海宁州。明初复为海州,并省朐山县入州,辖境渐小。清雍正初升为直隶州,辖境复唐宋之旧。1912年改本州为东海县。(2)唐武德四年(621年)置,治临海县(今浙江临海市)。辖境相当今浙江省台州市全境及宁海县、象山县。次年改名台州。(3)辽置,治临溟(今辽宁海城市)。辖境约当今辽宁省辽河下游地区。金天德中改名澄州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新民县

    ①1913年降新民府置,属奉天辽沈道。治所在新民屯 (今辽宁新民市)。1929年属辽宁省。1993年改设新民市。②土地革命时期西北根据地由府谷县西北部析置,治镇羌堡 (今陕西府谷县西新民乡)。后废。旧

  • 彭门山

    即今四川彭州市西北三十里寿阳山。《方舆胜览》 卷54彭州: 彭门山 “两峰如阙,相去四十步,名天彭门,因以名州。又曰: 彭祖出入此山,因名彭门”。相近有牛心山,与彭门山隔江相对。

  • 郑公塔镇

    即今湖北武穴市东北五十里郑公塔镇。清光绪 《黄梅县志》 卷5: “郑公者不知其名,宦居兹土,舍地建塔,名椿山塔,俗呼郑公塔。” 镇因塔而名。

  • 饶良县

    隋开皇七年 (587) 改阳平县置,为显州治。治所即今河南泌阳县。大业三年 (607) 改为比阳县。古县名。隋开皇七年(587年)改阳平县置,治今河南省泌阳县,属显州。大业二年(606年)改名比阳县。

  • 寓仙洞

    一名九龙洞。在今湖北咸宁市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6咸宁县: 寓仙洞 “在县南三十五里。明正德中改名九龙洞。洞门高广,中甚深杳”。

  • 阿不旦

    在今新疆若羌县东北。清宣统《新疆图志》卷3:婼羌县有“阿不旦(庄)”。

  • 系龙洲

    在今广西梧州市东七里西江中。《舆地记胜》卷108梧州:系龙洲“距州七里。亦名七里洲。林木深秀,鸥鹭翔集,秋潦至㳽漫际山,而洲不没,亦名浮洲”。

  • 崇庆州

    元至元二十年 (1283) 改崇庆府置,属成都路。治所在晋原县 (今四川崇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崇州、新津等市县地。明洪武初省晋原县入州,属成都府。清不辖县。1913年改为崇庆县。元至元十二年(127

  • 新集镇

    ①在今河北大厂回族自治县东三十三里泃河南岸,北与蓟县接界。清乾隆 《宝坻县志》 卷6:“新集亦巨镇。”②即今江苏仪征市东北新集镇。旧属江都县。清乾隆 《江都县志》 卷3 《坊铺》 有新集镇。(1)在河

  • 云岩寨

    在今浙江缙云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4缙云县“万景山寨”条:云岩寨“山势耸峙,岩石磊块,其状如甑,四围环逼,有小径攀援而上,可容万人,为天造之险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