①即今广东仁化、曲江二县境之锦江。《水经·溱水注》:“东江又西,与利水合。出(曲江)县之韶石北山,……南注东江。”②即通利江。今广西大新县西南之桃城江。《清一统志·太平府》:通利江,“《旧志》:一名大
①唐贞观十四年 (640) 置,属庭州。治所在今新疆昌吉以东唐代破城子; 一说在今米泉县古牧地一带; 一说在今乌鲁木齐市南乌拉泊古城。《旧唐书·地理志》: 轮台县 “取汉轮台为名”。贞元中为吐蕃所据,
在今台湾省台北市。昔为高山族凯达格兰平埔人奇武卒社地。清康熙末年汉人入垦,种植水稻。咸丰间在今建成区平阳街附近辟一公用大晒谷场,闽南语称“大稻埕”,后演变为地名。
明洪武二十二年(1389)置,属平越卫。治所即今贵州麻江县东南平定司。后改属麻哈州。清以后废。明洪武二十二年(1389年)置,治今贵州省麻江县东南平定。属麻哈州。清因之。后废。
明永乐五年 (1407) 属三江府。治所在山围县 (今越南北部永富省临洮)。辖境相当今越南永富省西北部地。宣德二年 (1427) 以后地入安南。
①即今内蒙古包头市西昆都仑河。《水经·河水》:河水“屈东过九原县南, 又东过临沃县南”。郦道元注:“河水又东流, 石门水南注之。”②在今广东广州市西北三十里石门。《元和志》卷34广州南海县:石门水“一
唐天宝元年 (742) 改汝州置,治所在梁县 (今河南汝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河南汝州、平顶山二市及汝阳、宝丰、鲁山、叶县、襄城等县地。乾元元年 (758) 又改为汝州。唐天宝初改汝州置,治梁县(今河南汝
①一名吴山。中条山支脉。在今山西运城市东南,跨夏县、平陆界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 沙涧水“北出虞山,东南径傅岩”。②又名海隅山、海禺山、海虞山、海巫山、乌目山。在今江苏常熟市 (虞山镇) 西北。《越绝书
战国秦厉共公二十一年 (前456) 置,秦属内史。治所在今陕西富平县东北美原镇西南古城村。《水经·沮水注》: 频阳县 “城北有频山……县在山南,故曰频阳也。应劭曰: 县在频水之阳”。西汉属左冯翊。地居
南朝梁置,治所在开建县 (今广东封开县东北南丰镇东)。隋开皇十年 (590) 废。南朝梁置,治开建县(今广东封开县南丰东)。辖境相当今广东省封开县东北境。隋开皇十年(590年)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