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灵渠

灵渠

亦作澪渠、零渠。又名秦凿渠。或作湘桂运河、兴安运河。秦始皇时由史禄主持开凿,在今广西兴安县西,东接湘江,西接漓江,为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人工运河,全长六十八里。工程主要分南北渠、斗门、堰坝等。南渠占总水量十分之三,而注于漓江;北渠占总水量十分之七,而汇于湘江,有“三分漓水七分湘”之说。斗门(或作陡门)历代屡有改建。唐有十八座,宋增至三十六座,清则有三十二座。斗门为今船闸的先导,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航设施。堰坝已与今结构相似。是秦汉以来,中原地区通往岭南地区主要交通路线之一。


又称零渠、秦凿渠、湘桂运河、兴安运河。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兴安县境内。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。秦始皇为进一步统一中国南疆,命史禄凿渠运粮,沟通湘、漓两水,联系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。长约33千米。初名秦凿渠,后因漓水上游为零水,亦称零渠、三零渠,唐以后称灵渠。包括铧嘴、南渠、北渠等工程。通过铧嘴将湘江上游海洋河水分流,三分通过南渠入漓江,七分通过北渠入湘江,故有“三分漓水七分湘”之说。历代屡有疏浚改建。唐筑十八斗门,宋改三十六斗门,清为三十二斗门,顺次启闭,增高水位,使船只能越过高地。既便舟楫,兼利灌溉。斗门为船闸的先导,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航措施。秦、汉以后,中原地区与岭南交通,多取道于此。近代因公路、铁路的修筑,航道作用逐渐消失,成为以灌溉为主的河渠。解放前年久失修,堤坝崩塌,渠道淤塞。建国后进行整修,沿岸新修许多水渠、水库和小水电站,灌溉面积由解放初的 2500 亩扩大到3.2万亩,整个水利网受益面积6万多亩。青山碧水,周围修建有四贤祠、三将军墓、灵湖水库等。

灵  渠


猜你喜欢

  • 郭默城

    在湖北浠水县东。《北齐书·慕容俨传》:天保十年 (559),“将兵卫送萧庄,筑郭默、若邪二城”。《资治通鉴》: 南朝陈太建五年 (573) 十月 “甲午,郭默城降”。胡注: “晋氏不兢,刘、石强盛,郭

  • 西定州

    唐武德三年(620)置,治所在定胡县(今山西柳林县西北孟门镇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柳林县地。贞观二年(628)废。唐武德三年(620年)置,治定胡县(今山西临县西南、黄河东岸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省临县南部及

  • 缅山

    即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北界,与西乌珠穆沁旗东汗乌拉苏木东南一带山地。《辽史·圣宗纪》: 开泰二年 (1013) 四月,“丙子,如缅山”。太平三年(1023) “五月,清暑缅山。…… (七月) 赐缅山名曰永

  • 空山洞

    在今湖北京山县南二十余里。《舆地纪胜》卷84郢州: 空山洞 “在京山县南二十五里。山间空口有石鼓,击之鸣彻。中有石仙女、石镜、石台”。又称空陵洞。在湖北省京山县城南9千米处。《湖北通志》载:昔日“洞口

  • 闰州

    蒙古太祖十五年(1220)改丰闰县置,属燕京路。治所在今河北丰润县。辖境相当今河北丰润县地。至元二年(1265)废。

  • 方源山

    在今安徽休宁县南,东南接浙江淳安县界。宋淳熙《新安志》卷4休宁县《山阜》:方源山“在县南百十八里。高二百五十仞。周三十里。本名黄土山,唐天宝六年改”。

  • 保儒守捉城

    唐置,属维州。在今四川理县东北。后废。

  • 青华海

    在今云南保山市东五里。《清一统志·永昌府》: 青华海 “汇诸流为池,广十余里”。

  • 阳平郡

    ①三国魏黄初二年(221)分魏郡置,属冀州。治所在馆陶县(今河北馆陶县)。西晋辖境相当今河北馆陶、大名县东部,山东冠县、莘县等地。隋开皇初废。②亦作平阳郡。北魏置,属睢州。治所在谷阳城(今安徽固镇县)

  • 天源河

    北宋元丰五年(1082)改金水河为天源河。以源流深远,故名。《宋史·河渠四》:“金水河一名天源,本京水,导自荥阳黄堆山,其源曰祝龙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