烔汤镇
亦作铜汤、桐阳。即今安徽巢湖市西北烔汤镇。清光绪 《庐州府志》 卷3巢县: 桐阳镇在 “县西五十里。《康熙志》 作铜炀镇,中设有防兵”。
亦作铜汤、桐阳。即今安徽巢湖市西北烔汤镇。清光绪 《庐州府志》 卷3巢县: 桐阳镇在 “县西五十里。《康熙志》 作铜炀镇,中设有防兵”。
即今山东昌邑县南三十里石埠镇。清乾隆《昌邑县志》卷2有石埠集。
①三国魏改上雒侯国置,属京兆郡。治所即今陕西商州市。西晋为上洛郡治。北魏为洛州治。北周为商州治。隋为上洛郡治。唐复为商州治。天宝元年(742)改为上洛郡治,乾元元年(758)复为商州治。元废。②南齐改
明置,属广宁前屯卫。治所在急水河堡(今辽宁绥中县西南前所镇)。清初废。
即三交口。又名三交城。在今山西太原市北五里古城村。《寰宇记》卷40并州:“皇朝太平兴国四年平晋,移州于三交寨。”即此。
①在今广东雷州市西北。《清一统志·雷州府》: 雷公山 “在海康县西北四十五里。盘旋十余里,林木深郁。昔有雷震此地,因名”。②在今贵州雷山县东,北连雷公坪。苗岭高峰之一。海拔2179米,为清水江与都柳江
北宋置,属清江县。即今湖北宣恩县南高罗镇。
北宋置,属句容县。在今江苏句容县东南四十里南镇街村。明弘治 《句容县志》 卷1: 常宁镇“在县治东南四十里茅山乡崇禧宫西,又有北镇相去十里许玉晨观西。天禧元年以镇置寨。有巡检司税课局。今废”。(1)古
在今江苏邗江县西南十九里。《宋史·忠义六·姜才传》:南宋德祐初,蒙古大兵乘胜攻扬州,“(姜)才为三叠阵逆之三里沟,战有功”。即此。在今江苏省扬州市西南。南宋德祐元年(1275年),元将阿朮自真州(治今
①在今江苏江都市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3扬州府:白塔河在“府东北六十里。南通扬子江,北抵运河,其水冬涸春泛, 民得灌溉之利。《河漕考》:宣德七年,陈瑄开白塔河,置新闸、潘家庄、大桥、江口四闸,令江南运
即今福建浦城县北浮盖山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29建州 《景物下》: 盖仙山“ 一名浮盖山。在浦城县北九十里,上有仙坛、石洞,可以窥天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