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云嶂
①一名白云洞。又名白云峰。在今江西于都县西四十里。有三洞联络,各容百余人,上曰白云岩嶂,中曰太虚岩,下曰龙岩,溪流贯注其间。《资治通鉴》:五代晋天福八年(943),南汉循州张遇贤逾岭趋虔州,“遇贤众十余万攻陷诸县,再败州兵,城门昼闭。遇贤作宫室营署于白云洞,遣将四出剽掠”,即此。
②即今广东惠阳市西北白云嶂,西接东莞市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3惠州府归善县:白云嶂“在府西百三十里。高千余仞,广圆二百里。重冈复岭,峭拔崚嶒,西湖诸山皆起于此”。
①一名白云洞。又名白云峰。在今江西于都县西四十里。有三洞联络,各容百余人,上曰白云岩嶂,中曰太虚岩,下曰龙岩,溪流贯注其间。《资治通鉴》:五代晋天福八年(943),南汉循州张遇贤逾岭趋虔州,“遇贤众十余万攻陷诸县,再败州兵,城门昼闭。遇贤作宫室营署于白云洞,遣将四出剽掠”,即此。
②即今广东惠阳市西北白云嶂,西接东莞市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3惠州府归善县:白云嶂“在府西百三十里。高千余仞,广圆二百里。重冈复岭,峭拔崚嶒,西湖诸山皆起于此”。
北周建德六年 (577) 置,治所在叠川县(今甘肃迭部县东南二十四里良种场古城址)。《元和志》 卷39叠州: “盖取山川重叠为义。” 辖境相当今白龙江上游地区。隋大业元年 (605) 废。唐武德三年
在今江苏沛县东南。《汉书·高祖纪》:高祖破鲸布,“还过沛,留。置酒沛宫,悉召故人父老子弟佐酒”, 自歌“大风歌”。即此。《元和志》卷9徐州沛县:“故沛宫,在县东南一里。”
北魏离宫。在今山西大同市城北五十里方山脚下。《魏书·高祖纪》 载:太和三年(479)六月,“起文石室、灵泉殿于方山”。灵泉殿旁依灵泉池,后筑墙垣,成为灵泉宫。
唐置,为军镇,属嘉州。在今四川乐山市东南四十里五通桥附近。南宋范成大 《吴船录》 卷上: “癸卯发王波渡,四十里至罗护镇。”
即今四川新都县西大丰镇。同治 《成都县志》 卷1: 崇义桥 “距城三十五里”。
唐龙朔元年(661)置,治所在缚吒城(今阿富汗北部马扎里沙里夫西巴尔赫)。8世纪中废。
即今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西南丙溪村。《清一统志·思州府》:丙溪铺“在府境……旧皆戍守处”。
三国吴永安三年(260)置,属建平郡。治所在高阳城(今湖北兴山县北丰邑坪)。《舆地纪胜》卷74兴山县:“兴山者环邑皆山也,县治兴起于群山之上,故名。”南朝宋废。唐武德三年(620)复置,属归州。贞观十
明洪武八年 (1375) 改建宁卫置,治所在建宁府 (治今福建建瓯市)。辖建宁左、右两卫。清顺治十八年 (1661) 裁。明洪武八年(1375年)改建宁卫置,治今福建省建瓯市。辖建宁左、右两卫。
又名所市。即今湖南石门县西北一百十里所街乡。明于此置添平所。集镇名。在湖南省石门县中西部、渫水北岸。所街乡人民政府驻地。人口 1300。地当要道,宋置台宜寨,明置添平守御千户所。地以明代卫所为名。产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