即北邙山。在今河南洛阳市北。《逸周书·作雒解》: 周公作大邑成周,“南系于洛水,北因于郏山”。即此。《水经· 谷水注》: “京相璠曰:郏,山名。” 《寰宇记》 卷 3 河南县: “芒山一作邙山,在县北
本名皇甫林,后讹为广富林。亦作广福林。在今上海市松江县西北十四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4松江府青浦县“黄渡镇”条:“广富林市在县东南三十二里细林山南,亦华亭分界处也。”光绪《江苏全省舆图》青浦县:“广富林
指今安徽省北部。旧以皖山 (皖公山) 分山南为皖南,山北为皖北。安徽简称皖。今通称安徽长江以北地区为皖北,长江以南地区为皖南。地区名。指今安徽省长江以北地区。1949年曾置皖北行署区。包括今合肥、巢湖
即今河北大城县南四十里里坦镇。《清一统志·顺天府四》:李坛镇“有堡有集”。
①明成化元年(1465)筑,在今河北宣化县北四十里羊坊堡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8万全都司:羊房堡“在青边口西南,距边十里,接壤张家口,西为中路尽界,……虽重冈为险,而何家堰镇、镇口诸处皆敌经也”。②明置,
即今朝鲜平壤市。《隋书·高丽传》:“其国东西二千里,南北千余里。都于平壤城,亦曰长安城,东西六里,随山屈曲,南临浿水。”唐为安东都护府治。明代为朝鲜西京。《明史·朝鲜传》:万历二十年(1592), 日
即今福建三明市西南莘口镇。民国 《沙县志》 卷2: 二十三都有 “莘口,亦名杉口”。
东汉改舆县置,属广陵郡。治所在今江苏仪征市北。三国吴复为舆县。
即今内蒙古乌兰浩特市。以内蒙古札萨克图第三代郡王鄂其尔于清康熙三十年(1691)所建家庙而名。1931年为兴安省会。1947年改名乌兰浩特,设乌兰浩特市(意为红城)。1949年为兴安盟行政公署驻地。
西汉文帝十六年 (前164) 置,封齐悼惠王子印为胶西王。治所在高密县 (今山东高密市西南四十里前田庄)。辖境约当今山东胶河以西,高密以北地区。元封三年 (前108) 改胶西郡。汉文帝十六年(前16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