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睢阳县

睢阳县

①秦置,属砀郡。治所在今河南商丘县南一里。西汉初属梁国,文帝时为梁国国都。《史记·梁孝王世家》: 景帝时,吴楚七国反,“梁孝王城守睢阳”,乱平,“广睢阳城七十里”。即此。北魏为梁郡治。隋开皇十六年 (596) 为宋州治。十八年 (598)改为宋城县。大业初为梁郡治。唐为宋州治。北宋为应天府治,建为南京。金承安五年 (1200) 复为睢阳县,为归德府治。南宋绍定元年 (1228) 改为宋城县。元复为睢阳县,仍为归德府治。明洪武初废。

②南朝宋大明八年 (464) 改寿春县置,为南梁郡治。治所即今安徽寿县。北魏改为寿春县。

③北魏改睢陵县置,为济阳郡治。治所在今安徽明光市东北六十里女山湖镇。后为济阴郡治。北齐改为池南县。


古县名。(1)秦置,治今河南省商丘市南。为砀郡治。以在睢水之阳得名。汉、晋为梁国治。西汉景帝时,吴楚七国之乱,梁孝王守睢阳拒之。乱平,“广睢阳城七十里”(《史记·梁孝王世家》)。北朝为梁郡治。隋开皇初属亳州。十八年(598年)改名宋城县,金承安五年(1200年)复旧,为归德府治。明洪武初省入归德州。(2)南朝宋大明八年(464年)改寿春县置,治今安徽省寿县。属南梁郡。北魏复改寿春县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阳江厅

    清同治九年(1870)改阳江直隶州置,属广东省。治所即今广东阳江市。辖境相当今广东阳江、阳东、阳西等市县地。光绪三十二年(1906)复升为直隶州。清同治五年(1866年)升阳江县置,治今广东省阳江市。

  • 计式水

    亦作计戍水、计舒河。即今新疆天山以南之塔里木河。《魏书·西域传·龟兹国》:龟兹国“其南三百里有大河东流,号计式水,即黄河也”。

  • 陈县

    春秋楚灭陈国置。秦为陈郡治。治所即今河南淮阳县。秦末陈涉称王都此。西汉为淮阳国治。东汉为陈国治。西晋属梁国。北魏省入项县。古县名。本西周陈国。战国楚灭之置县,治今河南省淮阳县。汉以后,历为淮阳国、陈国

  • 殄羌砦

    北宋置,在今陕西子长县西北。《宋史·地理志》 延安府: 殄羌砦 “地名那娘山,元符元年进筑,赐名”。

  • 汎河千户所

    亦名汎河中左千户所。明正统四年(1439)置,属铁岭卫。治所在汎河城(即今辽宁铁岭县西南三十里凡河镇)。后废。

  • 江华县

    唐武德四年(621)置,属营州。治所在今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西南。以阳华岩为名。后属道州。文明元年(684)改为云溪县。神龙元年(705)复名江华县,迁治今江华瑶族自治县(沱江镇)东南十里。元属道州路。

  • 区栗城

    即区粟城。在今越南中部平治天省广治西北石杆河与甘露河合流处。《梁书·林邑国传》 误作区栗城。

  • 东夏渡

    即今安徽郎溪县西北东夏镇。明嘉靖《建平县志》卷1《坊乡》:东夏保“在县西二十里临湖乡”。有东夏渡。清光绪《广德州志》卷11建平县《市镇》:东夏镇在“县西二十里”。

  • 色帕尔拜

    即今新疆阿合奇县东色帕巴依乡。《清一统志·乌什》:色帕尔拜“在乌什城西南一百四十里。古木克齐克西三十里,西南通喀什噶尔”。

  • 领方山

    在今广西宾阳县西南。《清一统志·思恩府》: 领方山“在宾州南 三十五里。古郡县皆以此名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