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石城山

石城山

①在今辽宁灯塔县东南。明《辽东志》卷1辽阳:石城山在“城东北五十二里。上有古城石垒”。民国《奉天通志》卷75辽阳县:石城山在“城东北五十七里。有古石城。……俗呼岩州城,因以名村。城址及城中点将台犹存”。

②一名高丽城山。在今辽宁盖州市东北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盖州卫:“东北有石城山。”《方舆纪要》卷37盖州卫:石城山在“卫东北十五里。上有石城,城中有泉。相传唐太宗征高丽,土人筑此城以避兵”。

③在今安徽当涂县东二十里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8太平州:石城山“在当涂县东二十里。有石环绕如城,山高十丈。唐罗泰有《石城记》,周成王时楚熊绎受封于此,其上有八角井、饮马池、驾鼓台”。《明一统志》卷15:“按楚封丹阳在归州,谓封于此者非是。”

④在今浙江永康市南。《寰宇记》卷97永康县:石城山“在县南一十四里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3金华府永康县:石城山“四围㟏岈,如雉堞然。《地记》云:昔黄帝曾游此。所谓三天子都,此其一也,俗名天马山”。

⑤在今浙江湖州市西南三十里。《寰宇记》卷94引《山墟名》云:“昔乌程豪族严白虎于山下垒石为城,与吕蒙战所。”故名。

⑥在今浙江德清县西南。《寰宇记》卷94武康县:“石城山在县(治今武康镇)西南三里。汉末赤眉之乱也, 人于山上垒石为城, 因以为名。”

⑦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北三十里。范坰《吴越备史》:唐乾宁三年(896),“钱镠讨董昌攻石城,去越三十里”,即此。

⑧一名石城岩,又名仙人城。在今江西乐平市东南六十里。《舆地纪胜》卷23饶州:石城岩“凡十余(里)间皆怪石。凡一径萦纡而入。其中空洞,李常名曰‘丛玉’;李伯时写为图;曾肇诸名人皆有诗”。《清一统志·饶州府一》:石城山,“《县志》,山有洞曰会仙,西曰潜光岩”。

⑨在今山东龙口市东南。《清一统志·登州府》:石城山“在黄县南四十里。一名芝阴山。《县志》:峰峦岝㟧,高出云表。惟西北一径可登陟。山半有石垒。又二三里至山口,为南天门,径仅一线,其上平阔”。

⑩即今山东枣庄市东南峄城镇东七里之青石山。《晋书·石勒载记下》:东晋咸和中,“彭城内史刘续复据兰陵、石城,石瞻攻陷之”。即此。

(11)在今山东青岛市北。《清一统志·莱州府一》:石城山“在即墨县东南三十里。《名胜志》:状如城垣,淮涉水出焉”。

(12)在今河南信阳县东南。《水经·淮水注》:“浉水又东径石城山北。”《寰宇记》卷132信阳县:石城山“山甚高峻,在故县东南。即《吕氏春秋》之九塞,此其一也。晋于此山上置义阳郡。今废城犹在石城山。南有天井,阔百步”。

(13)又作衡岭。在今河南灵宝市南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烛水“有二源,左水南出于衡岭,世谓之石城山”。

(14)一名石矶山。在今湖南岳阳县境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7岳州府巴陵县:石城山在“府南六十里。上有杨么寨”。

(15)一名西城山。在今湖南资兴市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2兴宁县:“石城山在县(治今兴宁镇)西三十里。《志》云,山在资兴旧治(今旧市)西。高耸如城。”

(16)在今湖南永州市西。唐柳宗元有《小石城山记》。

(17)一名古城山。在广东化州市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4化州:石城山在“州北五十里。中衍平,四面高耸如城,因名”。《清一统志·高州府》:石城山“明成化中,胡公威结寨于此。一名古城山”。

(18)即云顶山。在今四川金堂县南沱江西岸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:金泉县有“石城山”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64怀安军:云顶山,“《晏公类要》云:旧名石城山。其状如城。在金水县西一十五里。顶上有祥符寺,奉安太宗御书。有神泉方丈,澄清如照,云霞常兴。唐天宝六载改为云顶山”。

(19)在今四川达川市西。《寰宇记》卷137通川县:石城山“在县西五里。山四面绝崖,西有一路上山顶,俗谓之石城山”。一说在今达县西三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9达州:石城山在“州西三十里。四面峭绝,惟西南一径可登。梁石城县以此名。或谓之铁山,以石色如铁也”。

(20)在今四川巴中市东南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87巴州:石城山“在化城县三十里,突立于清水江心,字江与清水环绕其下”。

(21)在今四川简阳市西南。《寰宇记》卷76平泉县:石城山“在县西北五十里。山形如城,北连分栋山,南接圣德山,入陵州贵平县界”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45简州:石城山,“《皇朝郡县志》云:一名平泉山”。清嘉庆《四川通志》卷10:石城山“在(简)州西南,接仁寿县界”。

(22)在今四川云阳县东云阳镇东二里。东晋常璩《华阳国志·巴志》:朐忍县“山有大小石城势”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82云安军:石城山“在岷江北岸,去水一里。《汉志》云:朐忍, 山有大小石城”。

(23)在今四川仪陇县北三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8仪陇县:石城山“四壁峭立如城。其相近曰九龙山”。

(24)在今四川宜宾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0叙州府宜宾县:石城山“在府西南百里。山高峻,环列如城。又有石夹立如门。《志》云:汉武帝使唐蒙凿石以通南中,迄于建宁二千余里, 山高广丈余,深三四丈,堑凿之迹犹存。隋史万岁南征经此, 赋诗云:‘石城门峻谁开辟’是也。唐贞元九年,韦皋遣崔佐时由石门趋云南南诏,复通石门者,即史万岁南征路也。自天宝中,鲜于仲通下兵南溪,道遂闭,至是蛮经北谷,近吐蕃,皋复治之。又贞元十七年韦皋遣威戎军使崔尧臣引兵出石门南路攻吐蕃,即此也”。

(25)亦名石矩山。在今四川仁寿县北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2隆州:石城山“在仁寿院。石壁似城,绝顶望见峨眉”。《周书·陆腾传》:西魏恭帝三年(556),腾为江州刺史,镇压陵州木笼僚,“僚既因山为城,攻之未可拔。腾遂于城下多设声乐及诸杂伎,示无战心。诸贼果弃其兵仗,或携妻子临阵观乐。腾知其无备,密令众军俱上,诸贼惶惧,不知所为。遂纵兵讨击,尽破之,斩首一万级,俘获五千人”。


(1)古山名。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北。唐乾宁三年(896年)钱镠讨董昌攻石城,即此。(2)今山名。(1)又称冥山、固城山。在河南省信阳县东南。海拔830米。《括地志》:石城,即楚之冥阨。《太平寰宇记》:“石城山,吕氏春秋之九塞,此其一也。”(2)即“清凉山(1)”。(3)见“云顶山”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广兴场

    即今四川江津市东南广兴镇。清光绪《江津县志》卷2:广兴场“距城一百六十里”。

  • 盱眙县

    西汉改盱台县置,属临淮郡,为都尉治。治所在今江苏盱眙县东北二十五里盱眙山麓。东汉许慎 《说文》: “盱,张目也”; “眙,直视也”。《清一统志·泗州》: 盱眙故城 “城居山上,可以眺远,故名”。东汉复

  • 象浦县

    隋大业元年 (605) 置,为冲州治。治所在今越南广南一岘港省维川县南茶轿。三年 (607)为林邑郡治。后废。古县名。隋大业元年(605年)置,治今越南广南省维川南茶荞。属林邑郡。后废。

  • 罗卜

    亦作罗布。宋金时为西辽国属地,在今新疆若羌县北罗布庄。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。宋、金时地属西辽。元属哈剌火州。明宣德中属朵豁剌惕部。万历中属叶尔羌。清废。

  • 桐栖港

    在今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南。《清一统志·琼州府一》: 桐栖港 “在陵水县南三十里。一名卤水港。又名南山港。《府志》: 明万历十七年,海贼李茂党掠陵水,由桐栖港入,兵备孙秉阳破之”。在今海南省陵水黎族自

  • 说板多

    即硕般多。今西藏洛隆县西硕般多。清《西藏图考》 卷3: 硕般多 “一作说板多,一作设板多,一作苏班多,又作舒班多”。

  • 七盘山

    ①在今四川邛崃市西八十里。《方舆胜览》卷56邛州:七盘山“在临邛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1邛州:七盘山“有石径自趾至巅,委曲七盘。其相近者曰马崖山,以崖石如马形也”。②在今四川巴中市西北一百二十里。《寰宇

  • 南川砦

    北宋熙宁七年 (1074) 改南山堡置,属河州。在今甘肃临夏县东南。元废。

  • 乌鸣关

    在今贵州晴隆县西南。《明一统志》卷88安南卫:乌鸣关“在卫城(今晴隆县)南二里山巅,下入深箐。洪武中置关,有戍兵”。

  • 鱼涪津

    在今四川乐山市北,为岷江津渡。《续汉书 ·郡国志》: 南安县有鱼涪津。刘昭注: “ 《蜀都赋》 注曰: 鱼符津数百步,在县北三十里。” 东汉建武十二年 (36),吴汉率舟师溯江伐公孙述,与述将魏党、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