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柱关
明洪武初置,在今湖北巴东县南,接鹤峰县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8巴东县“连天关”条下:“又石柱关在县南五百里, 向设石柱关巡检司。隆庆四年改野三关巡司。《志》云:县东南二百五十里有石柱山,关盖因以名。为扼束群蛮之道。”
明洪武初置,在今湖北巴东县南,接鹤峰县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8巴东县“连天关”条下:“又石柱关在县南五百里, 向设石柱关巡检司。隆庆四年改野三关巡司。《志》云:县东南二百五十里有石柱山,关盖因以名。为扼束群蛮之道。”
即今浙江岱山县东北之衢山岛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1海盐县:衢山“在县东南海中。亦曰大衢山”。曾称朐山,又称衢山岛。在浙江省东北部海中、舟山群岛中部,西南与岱山岛相望。属岱山县。面积约60平方千米。丘陵广布
元至元十三年(1276)升东宁府置,属辽阳行省。治所在平壤(今朝鲜平壤市)。辖境相当今朝鲜黄海北道以北及辽宁鸭绿江流域。后废。元至元十三年(1276年)以东宁府改名,治平壤(今朝鲜平壤市)。二十七年寄
在今陕西黄陵县西。《寰宇记》卷35中部县:“赤沙城在县西七十里。古戍城也。”
1945年置,属山东省。即今山东威海市。1948年改为威海市。1950年改威海县。1951年复改威海市。旧市名。山东抗日根据地设。1940年置威海卫行政办事处(县级)。1945年改置威海卫市(专区级)
在今福建长乐市东六十里壶井山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6长乐县“壶井山”条:“又有王母礁,在壶井山南。二礁对峙海中。宋末,杨妃负广王、益王,航海时经此。”
明永乐四年(1406)置,属奴儿干都司。在今黑龙江省五常市西北拉林镇一带。后废。明永乐四年(1406年)置,治所今址不详。辖区约当今黑龙江省松花江支流拉林河流域。后废。
即宿沙。《路史·后纪》 卷4注引《世本》:夙沙氏煮海为盐,炎帝之诸侯。
明洪武七年(1374)置,属朶甘都司。治所在今四川甘孜县北。后废。
①明洪武六年(1373)降开州置,属夔州府。治所即今四川开县。《明史·张献忠传》:崇祯十四年(1641),“献忠乃悉众攻楚兵于土地岭,副将汪之凤战死,遂陷大昌,进屯开县”。民国初属四川东川道。1928
在今广西宾阳县西南。《元丰九域志》卷9岭方县:“有古漏山。”《方舆纪要》卷109宾州:古漏山在“州(治今新宾镇)西四十里。有泉如滴漏,四时不竭”。古山名。北宋属领方县,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西南古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