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犀渠
指今四川成都市南之南河(锦江)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华阳县:“又有内江,亦自灌县分流经城南,绕城而东,亦名石犀渠,合流南注于大江。”
指今四川成都市南之南河(锦江)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华阳县:“又有内江,亦自灌县分流经城南,绕城而东,亦名石犀渠,合流南注于大江。”
1947年河南革命根据地由原宜阳县洛河以南地置,治白杨镇 (今河南宜阳县东南白杨乡)。1949年与宜北县合并,复置宜阳县。旧县名。豫西解放区设。1947年由河南省宜阳县南部析置。以位县南得名。1949
在今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西南五十七里江头司乡。《清一统志·宝庆府二》: 莫宜峒 “在城步县西南。领大猴、大地、茶园等十三砦”。
①集镇名。即今河北沽源县东北闪电河乡。清属多伦诺尔厅,于此置汛。②亦作上都河。即今内蒙古多伦县北闪电河,为滦河上游。“闪电河”乃上都河之讹。
在今四川富顺县东南。清嘉庆《四川通志》卷13:竹岩洞“在(富顺)县东南五十里。有流杯池。宋侍郎郑莹尝居此,著前后竹岩赋”。
在今山东境。《周礼·职方》 幽州:“其浸菑、时。”一名耏水,又名如水。上游即今发源于山东淄博市临淄西南的乌河。自临淄西北以下,古分二支:一支西流经今桓台县境西北入济水,旱时干涸,故又称干(乾)时。《左
南朝宋置,属豫州。治所在汝阴县(今安徽阜阳市)。后废。
在今湖北十堰市西北。《清一统志·郧阳府》:小岭镇“在郧县西南四十里”。1970年划归十堰市。(1)在黑龙江省阿城市东南部。面积157平方千米。人口2.7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小岭村,人口1.2万。1947年
即拜的城。今西藏浪卡子北白地。清乾隆《西藏志》:自藏至布鲁克巴路程,“巴子一百里至白地”。集镇名。在安徽省旌德县西南部。白地乡人民政府驻地,人口 2050。因盛产石灰石、高岭土,土地呈微白色,故名。有
三国魏改原鹿侯国置,属汝南郡。治所在今安徽阜南县西南公桥集东五里。西晋属汝阴郡。南朝宋废。古县名。三国魏改原鹿侯国置,治今安徽省阜南县南。属汝南郡。晋改属汝阴郡。南朝宋废。
即尧山。在今河南鲁山县西四十里。《寰宇记》卷8鲁山县:“尧山俗名大柏山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