芭蕉溪
在今四川沐川县南。为中都河上源之一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3沐川长官司:芭蕉溪在“司东四十里。源出隆马山……入于马湖江”。《清一统志·叙州府一》:芭蕉溪“在屏山县西,雷波厅北,沐川司南界。源出隆马山阴,流入夷都溪,至蛮夷司东溪口,入于马湖江”。
在今四川沐川县南。为中都河上源之一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3沐川长官司:芭蕉溪在“司东四十里。源出隆马山……入于马湖江”。《清一统志·叙州府一》:芭蕉溪“在屏山县西,雷波厅北,沐川司南界。源出隆马山阴,流入夷都溪,至蛮夷司东溪口,入于马湖江”。
在今江苏宜兴市东南五里。《寰宇记》 卷92宜兴县: 洑溪 “在县东南五里。源出荆山,北入荆溪”。
在今河南郑州市北二十四里。1964年秋在村西南二里的漫坡土岗上发现古遗址。1972年开始发掘。遗址南北长600米,东西宽500米。面积30万平方米。内含有仰韶文化中、晚期,仰韶文化过渡期,龙山文化早晚
唐置,属羁縻长宁州。治所在今四川长宁县境。后废。
唐置,属安东都护府。治所在新城(今辽宁抚顺市区北高尔山城)。仪凤二年 (677) 安东都护府徙治于此。开元二年 (714) 又徙平州。后废。唐置,治新城(今辽宁抚顺市北高尔山城)。后废。
元至元十四年(1277)升江州置,治所在德化县(今江西九江市)。辖境相当今江西九江、瑞昌、彭泽、湖口、德安等市县地。至正二十一年(1361)朱元璋改置九江府。元至元十四年(1277年)升江州为路,治德
明洪武十三年(1380)置,属广西都司。治所即今广西平乐县。后废。
唐贞元十五年 (799) 改清塞守捉城置,属蔚州。治所即今山西阳高县。后废。唐贞元十五年(799年)以清塞守捉城置,治今山西省阳高县。后省。
蒙古至元元年(1264)改宣化府置,治所即今甘肃张掖市。辖境相当今甘肃张掖、民乐、临泽、高台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及青海祁连县等地。元至元八年(1271)改为甘州路。蒙古至元元年(1264年)升甘州置,治
亦名涌泉山。在今四川射洪县东南三十里。《元和志》 卷33梓州通泉县: 通泉山 “在县 (旧治在今洋溪镇) 南二里。山前有石虾蟆,高七八尺”。《寰宇记》 卷82通泉县: 通泉山 “在县西北二十里。东临涪
即今湖北大悟县东七十里黄站镇。清置巡司于此。光绪 《黄安县志》 卷10 《兵事》: 同治六年 (1867) 正月,捻军 “由黄陂站、吕旺城至西南乡”。